国庆节黄金周,老兵赵必祥与朋友相邀,从贵州六盘水赶到纳雍枪杆岩村旅游打卡。
“在网络上看到这里的自然景观奇特,听说这里是红色旅游景点,就过来旅游,了解红色历史,传承红军精神。”除了奇特的景观、浓郁的民族文化,把赵必祥吸引到这里的,还有红色历史。
奇山秀水,给这个村庄以美丽;苗族文化,给这个村庄以多彩;历史,给这个村庄以厚重。山水、文化和历史,让这个地处乌蒙腹地的山村脱颖而出,成为乡村旅游景点、3A级景区。
因此,节假日,很多人和赵必祥一样慕名而来。
枪杆岩,贵州省纳雍县化作乡的一个村。村内有座直插云天的孤峰,形似枪杆,村名就是因其而名。
像枪杆的孤峰、如五指的峰林、似凤凰的山岚、险峻的梯子岩和手扒岩,让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在枪杆岩村一览无余。
枪杆岩下的竹叶沟,也是写实的取名。
一涧溪水,两岸修竹。竹叶沟的溪流在枪杆岩下注入彭家洞,出洞又流入达那河,抬头看了一眼天空,又一头钻进天生桥下成为伏流,过“洞内有洞、天外有天”的九洞天;五指山的余脉崔嵬而下,在枪杆岩对面造就手扒岩,再往前,诞生了梯子岩,它们无不壑幽崖峭、无不水媚山雄。
80多年前,掩护红军主力撤退的红九军团邂逅了枪杆岩。
年4月15日,“从奴隶到将军”的传奇将领罗炳辉率红九军团抵达大方猫场。当地土匪头目陈志廉、陈全生知悉,联系黔军刘鹤鸣部,意欲偷袭宿营红军。
4月16日凌晨,红军遇袭,罗炳辉率众边战边退,向梯子岩撤离。
梯子岩是旧时大方到纳雍(时称大定、大兔场)的必经之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
战剩的红军,凭借梯子岩天险突围,过手扒岩,抵达枪杆岩苗寨,分头住到几户苗家。枪杆岩苗寨至今还留有红军灶、红军井。罗炳辉将军休整时住过的老屋,至今还被苗家完好保存……
枪杆岩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苗家山村,大自然赐予了它一柱擎天的孤峰“枪杆岩”,历史赋予了它“乌蒙磅礴走泥丸”的长征故事,新时代为它迎来了“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发展新契机。
如今,枪杆岩村被列为红色教育基地,各级干部职工、八方的游客时长来此重走长征路,重温历史,接受红色洗礼。
枪杆岩下是个苗族村庄,苗家汉子粗犷豪放,苗家女子心灵手巧。苗家的蜡染刺绣手工和苗族飞歌传承,成了他们与这个时代平等对话的自豪元素。
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专业的李俊美来到枪杆岩驻村。
李俊美组建了枪杆岩《嘎夫朵》艺术团,周六周日,教苗族飞歌,教芦笙,教苗族舞蹈滚山珠,带出了三名苗族飞歌女徒弟。每有游客光临,三名女徒弟往那一站,一身苗装就是一道风景,让人饱眼福,张口就来的苗族飞歌一出,游客如闻天籁,饱耳福。
李俊美还带领20多户苗家人种麻、织布、刺绣、制衣。
凭借景区一场场演出,游客慕名而来,听飞歌,看舞蹈,买手工产品……
在枪杆岩村,纳雍为发展乡村旅游,依托“老大哥”九洞天的提携,打造了苗家铜鼓广场、红军长征陈列馆,复修了红军灶、红军井、将军屋,复原了红军饮马泉,在竹叶沟搭建了玻璃天桥,在手扒岩峡谷建起了高空溜索和悬崖栈道,配套了宾馆、停车场、游泳池、采摘园、垂钓湖……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枪杆岩,终于揭开了它山地旅游打卡地的美丽面纱!
作者:张晓勇
编辑:陈一仆
编审:李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