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县三甲街道马家庄村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寨,全村8个村民小组,总耕地面积亩,常年靠种植玉米,油菜、大豆、水稻、洋芋等作物为生。 而种包谷、种洋芋......老百姓一年苦到头,勉强糊得着嘴,是马家庄村常年依靠种植传统作物糊口的真实写照。 年,三甲街道找准发展方向,依托资源优势和政策扶持,带着群众们将原来种植玉米的坡耕地,全部改种皂角,并套种马铃薯、辣椒、大豆等矮杆作物,引导农民吃生态饭。 马家庄村的群众也在村支两委的号召下,扛起锄头,在地里种起了青脆李。 据悉,年冬,年春,三甲街道坚持“农旅”结合,按照“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扩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规模”的要求,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果、药“产业带”亩,分别在佳夸村种植金剌梨亩、白岩脚村和马家庄村种植青脆李亩、裕民村种植皂角亩、大戛村种植皂角亩。 “亩‘摇钱树’托起村里人的脱贫致富梦。”据介绍,项目实施前,三甲街道邀请农业、林业专家实地考察,进行效益评估,得出“一亩果十亩粮”“一亩药十亩粮”的结论。 现在,树长大了,李子也能挂果了,村民的钱袋子也随之鼓起来了。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陈泽尔
编辑顾野灵
编审李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