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爬上织金县双堰街道花红居茶山,漫山嫩绿映入眼帘,茶芽在阳光的照射下越发娇嫩,似要淌出油来。一株株茶树顽强地生长着。放眼望去,茶林间到处穿梭着茶农们抢抓时机采摘忙碌的身影,只见他们身挎茶篓,两手并用,掐准“一叶一茶”,快速放入篓里,在举手低头间,茶篓逐渐被装满。   “绿色精灵”孕育而生   荒山改种“摇钱树”,荒地变成“聚宝盆”,织金县有段关于茶叶种植的渊源。   多年前,织金县桂花林杨至凤凰山一带的林地因为一场无情的大火,一夜之间变成了一片荒山荒地。闲置荒废的山坡土壤多为沙质酸性黄壤土,不宜耕作水稻、玉米、小麦和油菜等农作物,但气候和水质条件却很好,环境污染也少,非常有利于名优茶叶的种植。织金县委、县政府经过思考谋划,结合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以生态和经济为发展底线,决定调整传统的种植方式,改为种植茶业。

年,织金县通过招商引资引入贵州乌蒙利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1.47万亩的国有桂花—凤凰山荒坡进行农业综合开发。采取“农文旅一体”发展模式,重点打造桂花农业产业示范园区——花红居茶业种植示范基地,集中连片种植余亩茶叶,茶产业由此孕育而生,为推进农村产业变革打下牢固基础。   到年,贵州乌蒙利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累计完成投资近万余元,用于建设“茶类氨基酸之王”——黄金芽为主的茶园余亩,现已投产余亩。   “红色”党建引领产业发展   “种植茶叶第三年亩产40斤茶青,每亩收益元,第四年亩产茶叶产量可达80斤,第五年亩产茶叶能够达到斤,第六年及以后每年茶叶亩产将在斤以上,每年每亩茶叶管理成本约为0元,每亩茶叶收益可达10元以上。”在织金县板桥镇白果村茶叶种植基地,村民们正佩戴着口罩对茶树进行管护,该基地负责人李贵秀一边来回查看村民们对茶树管护技巧的掌握情况,一边介绍着茶产业的经济效益。

在推进茶产业发展工作中,织金县坚持以党建为统领,紧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八要素”,以点带面在全县推广种植,努力提升织金茶叶知名度,做大做强茶产业,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奠定产业基础。通过采用“党支部+龙头企业+经营主体+基地+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以贵州乌蒙利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负责直补发苗、技术指导和外销回购。有关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积极引入当地的茶叶种植大户或公司作为经营主体,乡、村两级党组织共同监督基地的运作情况和种植进度,村党支部宣传发动群众参与种植、入股和务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截至目前,织金县板桥、黑土、金龙、茶店、珠藏、双堰等乡(镇、街道)种植茶叶00余亩。   “绿色”产业助力群众增收   “因为疫情,不能正常务工影响了经济稳定收入,今年3月17日,社区党支部组织我们来这里采茶,平均一天可以赚元的务工费,当天就有现钱。”织金县文腾街道西湖社区农户杨春兰说。

据双堰街道花红居茶场管理人员蒋发明介绍,春茶无病虫危害,无污染,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是一年中上好的茶叶。每年春茶的采摘期在40天到45天,茶园的用工需求近人,因为疫情的影响,很多群众没像往年一样出门务工,公司和全县33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积极发动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前来务工,现在,每天到茶场采摘的群众有余人,覆盖全县33个乡(镇、街道)。     目前,通过村党支部发动,织金县双堰街道、文腾街道的农户利用扶贫项目资金入股分红、劳动力转移、反租倒包等方式与公司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在入股分红方面,明确贫困户入股分红的比例按照入股资金的5%进行,并从第二年起按1%实行逐年递增。年,织金县双堰街道、文腾街道的户1人得到基地的入股分红近20余万元,人均红利在到元。在反租倒包方面,农户通过承包茶场现场管护,按元每年每亩的报酬,每年承包出去的0余亩的茶场,共向承包农户发放近万元管护费,承包户中最低的有5万多元以上的年收入。

公司针对其中的贫困户,还考虑为他们修建圈舍用于养猪,以增加经济收入实现稳定脱贫。在劳动力转移方面,茶场长年固定聘用50余名农户,专门负责已承包面积外的茶场管护,每人日均工资在元以上;每年的春茶采摘,平均一天到茶场上采茶的农户至少人以上,茶农日均采茶收入在元到元间。

如今,茶业种植已成为织金县兼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特色产业之一,为奋力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提供了有力的产业保障。     杨飞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陈泽尔

编辑顾野灵

编审李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