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织金县猫场镇龙潭村因一汪长年不断的龙潭水而得名。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地理条件,造就了龙潭村发展农业产业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如今,鳞次栉比的蔬菜大棚分立田间地头,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大棚内,一畦畦青菜青翠欲滴、一垄垄草莓嫩绿清新、一个个育苗盘整齐摆放……走进位于龙潭村的织金仲家坝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基地,蔬菜肆意生长,村民低头忙碌,一股现代农业气息扑面而来。
“瞧,我们的蔬菜大棚建得多牢固,为了节约成本,大棚的反‘U’型骨架全是我们自己用钢筋水泥做出来的。”刚走进大棚,基地负责人左龙友就伸手抓住大棚骨架,身体悬空着“炫耀”起自己的成就。“基地目前共流转土地余亩,总投资余万元,建成长50米、宽4.5米的统一规格蔬菜大棚个,大棚内主要种植白菜、青菜、芫荽、草莓等,每个棚年产值在至元之间。”节约成本“斤斤计较”的左龙友,对待群众却是“慷慨大方”。“刚开始土地流转费只是元/亩的时候,基地就支付我们元/亩,而且是今年提前支付明年的流转费,我们的务工费也是提前支付,还可以随时预支。”现年67岁的当地村民陈学凤一边熟练的培育着早熟辣椒苗,一边乐呵呵的介绍说,她家的4亩土地全部流转给了基地,她自己也在基地成立之初就在里面务工,现在已经从一名新手“成长”成了一名技术工。“每个育苗盘可育棵苗,青菜4天就可以发芽,辣椒要20余天,现在培育出的辣椒苗,正月就可以移栽……”谈到种植经验,陈学凤如数家珍。
种得好还要卖得出,只有把翡翠般的蔬菜变成真金白银,基地有钱赚,群众才能得实惠。谈到蔬菜销售,左龙友有着自己的底气。年以前,左龙友从事了多年的蔬菜运输工作,工作性质一成不变:从云南昆明运送新鲜蔬菜到贵阳进行销售。“昆明能产蔬菜,织金也能产,随着厦蓉高速的建成通车,猫场镇到贵阳的距离只有几十公里。”基地的建设,左龙友把自己的人脉资源转化成了产业销售优势。“只要产得出,贵阳那边会上门收购,不愁卖。”现年50岁的左春秀有着自己的“先见之明”。在龙潭村多数人还在种植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业的时候,左春秀就开始尝试着种植蔬菜,她的种菜历史已有十多年。“以前种菜靠天吃饭,产量质量都得不到保证,还掌握不好市场规律,经常担惊受怕。在基地上班,朝九晚五按时上下班,还按月拿工资,收入比以前高多了。”左春秀笑呵呵的说,她自家的4亩土地流转给基地,每年有2元的流转费,自己在基地务工每天有80元至元的工资,同样是“种菜”,自己的收入早就“翻番”了。田地间建蔬菜种植基地,将土地化“零”为“整”,让农民变身“工人”,实现不离乡不离土脱贫致富目标,左龙友依然不满足,一直想着利用得天独厚的“龙潭水”做好带民致富的“水文章”。“每个大棚能建平方米的养虾池,每平方米可养8万只虾,可产斤成品虾。”左龙友指着已经建成的养虾池介绍说,经过考察论证,离自己蔬菜基地不足米距离的“龙潭水”水质清澈,适合养虾,他请来了武汉华东大学农科院作技术指导,准备先用2个大棚试验养殖。 大棚蔬菜优质高产,带动就业助农增收。谈到以后的发展方向,左龙友说,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当地政府为他送来了4.5万元的微企补助,让自己顺利度过了难关,这充分体现了党委政府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自己将一如既往结合村情实际,大力发展高效化、标准化种养殖产业,通过有效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带农就业、促农增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谢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让村民收入越来越高。
通讯员王春府张云航白青茂
编辑顾野灵
编审李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