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凤凰WEEKLY(ID:phoenixweekly)

你们看《第一炉香》了吗?

这部宣传造势了很长时间的电影,上映第一天开分5.9,分数还在不断下跌……

网友的点评中多少都透露着几分后悔:

“上一秒讲着混血儿多少有点阴郁和小丫头气,下一秒穿着紧身背心浑身肌肉的彭于晏走了进来……”

“葛薇龙的宵夜是一大盘炒面和一大盘虾饺烧卖双拼,足足有九个,你敢信?”

好好一部张爱玲,硬是拍成了喜剧片。

但要我说,没有哪个电影团队比《第一炉香》组更懂“黑红”秘诀了。

这部张爱玲成名作改编的电影,被寄以厚望。请来的幕后团队都是业内大拿,堪称亚洲电影圈的复仇者联盟:

国内外获奖无数的许鞍华做导演,《长恨歌》作者王安忆做编剧,拍摄过《甜蜜蜜》、《英雄》的著名摄影师杜可风掌镜,配乐则是邀请了国际知名音乐人坂本龙一。

谁都没想到,接下来剧组的每一步都让人摸不着头脑。

先是选角。

张爱玲在《第一炉香》中如此形容葛薇龙:

她的脸是平淡而美丽的小凸脸,她的眼睛长而媚,双眼皮的深痕,直扫入鬓角里去。纤瘦的鼻子,肥圆的小嘴。也许她的面部表情稍嫌缺乏,但是,惟其因这呆滞,更加显出那温柔敦厚的古中国情调。

符合想象的艺人有很多,结果最终选择了脸钝眼圆的马思纯。

再看乔琪乔:

没有血色,连嘴唇都是苍白的,和石膏一般像。在那黑压压的眉毛与睫毛下,眼睛像风吹过的早稻田,时而露出稻子下水的青光,一闪,又暗下去了。

现实,选了小麦色健身狂魔彭于晏。

南辕北辙式的选角,为中国有才的网友提供了肥沃的吐槽土壤:

好不容易定档了,电影宣发的水平,能把张爱玲气活过来,再气昏过去。

宣传视频,个个都是青春疼痛文学翻版。宣传海报里,到处是病句。

仔细一看还发现,演员们也是深谙一些“废话文学”之道。

几番折腾,不少人彻底失去了兴趣。

第一炉香排片不多,上座率也很低,数据上被同天上映的《沙丘》全方位碾压。

有人看完《第一炉香》试图理解导演的动机:

是什么力量,促使一个优秀的导演,拍出了这样的作品?

实际上,不仅仅是《第一炉香》,导演许鞍华前后一共拍过三部张爱玲作品,几乎每一部都以翻车告终。

许鞍华拍不好张爱玲,也许是命中注定。

许鞍华为什么拍不好张爱玲?

拍不好张爱玲的许鞍华,难道是个不合格的导演?

当然不是。

作为一名国内外声誉都极高的中国名导演,她刚出道作品便被提名金马奖,这么多年更是金像奖、金马奖常客。

去年,许鞍华获得了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这是继年吴宇森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影人。

而对绝大多数观众来说,她的电影更让人熟悉。

40多年来,她保持着平均1年1部新片的高发片率,广为人知的好作品也是一部接一部,如香港选送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作品《桃姐》,讲述作家萧红一生的《黄金时代》......

在无数导演心里,许鞍华就是一个偶像般的存在。

但许鞍华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过不去的坎——拍不好张爱玲。

早年拍的《倾城之恋》,是所有张爱玲作品改编电影中豆瓣评分最低的一部;《半生缘》反响平平;昨天上映的《第一炉香》很早之前就被网友评为“烂片预定”。

这三部翻车作品,恰好是张爱玲公认的爱情三部曲,不少人由此得出“许鞍华拍不好爱情”的定论。

事实并非如此。

许鞍华拍不好的不是爱情,而是张爱玲笔下那些精致女人。

张爱玲的文字,出了名的精致,精致在物件,更精致在女人。如《第一炉香》薇龙第一次见姑妈,她如是写道:

梁太太不端不正坐在一张金漆交椅上,一条腿勾住椅子的扶手,高跟织金拖鞋荡悠悠地吊在脚趾尖,随时可以啪的一声掉下地来。她头上的帽子已经摘了下来,家常扎着一条鹦哥绿包头,薇龙忍不住要猜测,包头底下的头发该是什么颜色的,不知道染过没有?

这样的女人,几乎都是“除了美貌没有什么天分”的人,精致是她们的武器,也是她们身上赖以生存的魅力。

而许鞍华的电影中的女性,极少与精致有所关联。

她拍的年轻女性,国民女神赵雅芝在《疯劫》里是一个杀人犯。

汤唯在《黄金时代》里棉裤棉袄加身,学生装看着也没什么青春感。

这已经算不错了,更多时候,她镜头下的女人不仅普通,很多时候是粗糙。

《女人四十》里,女主穿着大方,但为了买更便宜的死鱼,站在鱼摊等到鱼死;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里,斯琴高娃饰演的姨妈痴迷京剧国画,却依旧是逃不开的粗糙——和邻居家攀比,为了几块水电费就斤斤计较......

明显,许鞍华对这样的女性更熟悉。

“大女主”许鞍华?

生活中的许鞍华,本身就是“精致”的反面。

日常生活里,她烟不离手,拍摄的时候,发火骂人更是常有的事。

她的衣服几乎长一样——宽大的长衫,宽大的长裙,她对包包的要求是“能装下A4纸”。

她的行为处事,比起名媛,更像勇敢果断的花木兰。

刚入行时,许鞍华因为女性身份遭受了很多不被尊重的事情,有次她忍无可忍,一脚踢翻了整个桌子。回忆起来,她开心地说,“这个动作挺帅的”。

《疯劫》里有一幕是解剖女尸,为了拍好这个镜头,许鞍华一个人大年初三跑到验尸房,看别人怎么解剖,弄得自己连续两三天都吃不下饭。

许鞍华至今未婚。

母亲也曾催促过,无果,最后只得抛下了一句:“我觉得你这辈子不适合婚姻”。

许鞍华想了想,觉得母亲说得没错:

婚姻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两个人可以一起学习、生活,但也有一些人天生喜欢独立做事。我之所以不适合婚姻,是我既不喜欢照顾人,也不喜欢被人照顾。

放到如今,也是可以标红的成熟婚恋观。

许鞍华的时间去哪儿了?

一个在读书。

大学时期,别人都在社交、恋爱,认真读书反而像一个“另类”,许鞍华就是这样的另类。她骄傲地说自己当时可能是最勤勉的学生,所有的课都要认真去上,所有考试都全力以赴。

直至今日,她依旧是翻书不停,“如果电影是我的老公,文学就是我的情人”,她如此总结。

另一个都花在了拍电影上。

大学的时候,她就心生焦躁:别人在我这个年纪已经拍三部电影了,这个年纪我在电影上应该实现什么了。之后的日子要么是在拍电影,要么是在为下一部电影奔波筹钱。

用当下网络语总结她就是“一心搞事业,无心谈恋爱”。

最近几年,随着“独立女性”这个词的走红,许鞍华几乎成了一个代表人物。

她不精致的外表,代表她不向大众审美屈服;她不婚不育是女性独立的价值观,很多过往言论被翻出来,变成了微博广泛传播的大女主金句。

但许鞍华自己,却未必认可这“大女主”的头衔。

一个好好拍电影的普通人

私下的许鞍华,对自己的皮囊并没有很满意。

在她的纪录片《好好拍电影》里,刚刚过完70岁生日的她坐在车上说自己有了新野心:找一个健身教练,练好手臂,练出腰部线条,然后穿一件吊带衫。

她和朋友说,想去整容,鼻子要整的不那么大,法令纹消失,眼睛不要下垂,也不要眼袋,最后还补充了一句“如果医生建议还可以做这些这些,我也要做。”

她对自己外貌的不自信在电影里看得更清楚。

《客途秋恨》算是许鞍华带有自传性质的电影,她选择的扮演者是大美女张曼玉,笑容灿烂,时尚大方。

对张爱玲研究极深的学者许子东认为,《倾城之恋》最大的失败在于选角,当时的周润发太年轻英俊,而对于《第一炉香》选择马思纯、彭于晏,许老师也表示了不解。

这其实源于许鞍华对爱情的理解。

她曾在节目里吐露说:“其实我不太懂爱情这个东西,我年轻时看到的都是浪漫主义的爱情,而我经历的都不像书里那么浪漫,通常我都是很失望的。”

节目上,她的朋友说起她大学时一心读书,而““其他女生都去谈恋爱”,她一句“好羡慕哦”脱口而出。

不论许鞍华在工作中多么“杀伐果断”,她对爱情始终抱着少女式的幻想:男才女貌、浪漫美好。

她选择马思纯和彭于晏的理由,听起来又好笑又可爱:她觉得他们都很擅长演绎爱情故事。她讲彭于晏:“在试镜时,他的眼神打动了我,他有一双‘爱人的眼睛’”。

这样"不争气”的许鞍华,折射出她身上另一层魅力——她不是什么大女主,而是一个拍电影的普通人。

她不是以一个女性导演的身份,呈现模式化的“女性美”或者“女性力量”;而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共情、温暖那些少有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