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题:增强困难群众对疫情影响的抵抗力
低保家庭、独居老人、生活自理有困难的残疾人、无人抚养的事实孤儿……疫情之下,经济基础本就薄弱的他们,基本生活谁来保?应急需求谁来帮?
困难群体让习近平总书记尤为牵挂。他指出,“要强化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对因疫情在家隔离的孤寡老人、困难儿童、重病重残人员等群体,要加强走访探视和必要帮助,防止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
下发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延长公益性岗位政策的实施期限、简化社会救助程序、适当下放救助审批权限……一项项硬核措施织密织全保障兜底网络,基层干部、社区志愿者精准落实、悉心帮扶,送出希望、传递温暖,持续增强困难群众的疫情“抵抗力”。
4月24日,农民在河北省沙河市曹庄村一家扶贫产业园桃树种植区内劳作。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应保尽保
视力残疾的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农民马吉飞受疫情影响,一时没了收入。而每个月,马吉飞要为患重病的父亲支付多元的医药费,一家人陷入入不敷出的生活困境。
焦急的马吉飞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为父亲申请了低保。“没想到,申请后很快就批了下来,及时纳入低保解了一家人燃眉之急。”马吉飞说。
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体能否得到周全的照顾,检验着民生保障网的密度与广度;困难家庭的生活状态,考验着治理的“绣花功夫”。
家住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广武门街道的88岁“三无老人”马玉英生活不能自理。所谓“三无老人”,是指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收入来源、没有法定赡养人或扶养人的老年人,生活非常困难又缺乏自救能力。
特殊困难人员尤需重点照顾。每天一大早,助老服务员李小平就赶去她家做饭、陪聊,老人家里锅碗瓢盆的位置,她闭眼也知道。“除了小平,我还有这个‘小宝贝’。”老人说的“小宝贝”,是城关区虚拟养老院专为“三无老人”配备的智能可视化设备,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它和老人视频聊天,询问生活需求,叮嘱注意事项。
不能让特殊群体成为被忽视的群体。湖北省保康县市民陈光花的母亲体弱多病,父亲先天聋哑,她自己又是精神病患者。春节前,陈光花回到湖北省保康县黄堡镇三管石村娘家过年,眼看着手中抑制病情的药物只剩最后两粒,却无法外出购药。母亲无奈之下打了求助电话,包保干部第二天就从县城送来了“救命药”。
不能让任何一个特殊群体掉队。困难儿童要顺利进入“空中课堂”,贫困劳动力要尽快安排就业……困难群体在哪里,低保兜底、包保联络、稳定就业的民生保障政策就指向哪里。
赠送手机、开通电视,安徽省对排查出的1.7万名不具备线上学习条件的学生实现全面帮扶;甘肃新增5万个公益性岗位,让留在省内的贫困劳动力有了收入;上海对生活无着乞讨人员开展接力救助,或由救助站购买火车票帮助返乡,或安排临时安置点帮助他们安全防疫。
困难群体的生存、发展短板在哪里,人力物力财力就倾斜到哪里。在湖北,相关部门分别以城市不低于元、农村不低于元的标准对特殊困难人员给予生活物资救助;在宁夏银川,按每人每月、每户每月元不等标准为散居孤儿等困难群体发放临时生活补贴;在重庆,按照当地低保标准的2倍对困难群众中的新冠肺炎患者按月发放临时救助金。
4月16日,在浏阳大瑶镇南山村,村民在封装花炮。新华社发(陈思汗摄)
因需施策
贫困户底数和现状清楚吗?他们的需求和期盼能满足吗?惠民政策跟得上、落得下吗?各地在实践中探索种种路径,务求因需施策、“实”惠民生。
靠“脚力”精准摸排。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通过排查,发现困难儿童小佳的父亲去年过世,母亲收入拮据,居民区儿童主任及时上门帮扶,并将小佳等困难儿童的动态情况每日上报;四川成都对流浪乞讨等困难人员集中开展地毯式、拉网式排查,确保做到数据精准;贵州毕节市织金县金凤街道党工委书记徐坤厚是特困户周明贵的包保干部,探视时徐坤厚发现肢体二级残疾的周明贵突发不适,立医院、背进了门诊。
靠“网格”精准识别。宁夏确保每个散居困难老人、儿童有一名乡镇(街道)工作人员负责、有一名村(社区)人员联系、有一名村组网格员服务,网格员每天入户掌握困难群众生活状况;山东沂源县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出台了“N+1”帮扶机制,通过网格化管理服务,根据困难程度确定2至5人进行多对一帮扶,共组织村两委成员、党员等多人投入到特殊困难群体管护工作中。
靠“数据”精准帮扶。甘肃通过电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