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经山高无路;这里,曾是青少年眼角的忧伤和老年人深锁的眉头,封印着多少村民贫穷的宿命。织金县大平乡群建村作为织金县辖区内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在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下,在当地党委政府及群众的不屈不挠、努力奋斗下,这里的穷根被一刀刀斩断,成功地唤起沉睡的乡土。
曾经的出山小道
“赶龙场去喽!”
清晨,织金县大平乡群建村68岁苗族老人杨开贵早早就起床了,身体硬朗的他跑到自家不远的地里,摘下带着露珠的鲜瓜豆装在一个小背篼里,再往家里拿出两捆上好的“皮烟”捆在背篼上,只等赶场的面包车一到,就去龙场街上“逛哈”,顺便赚点“小用钱”。 “现在赶场很方便的,一个来回花不上1个小时。这在几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老人高兴地说,语气中却颇有感慨。
曾经的民居
织金县大平乡群建村位于该乡东北角,平均海拔米左右,属织金县海拔最低处。离大平乡政府驻地13公里,距织金县政府驻地约60公里。村内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全村辖2个村民组,户、人,其中苗族人,是全县少有的几个典型贫困村之一。 “以前,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会有今天便捷的交通、富裕的生活,这些都归功于我们党、我们国家的好政策。”杨开贵动情地说。
多年来,群建村人被峰际连天的三面大山深深“锁住”:出山的是一条宽不过两尺、坡度均在30度以上的羊肠小道。辛苦种出来的蔬菜,当汗流浃背到集市时,早就焉了,没人要;喂猪不敢喂大,因为大了就无法卖到山外;从河里打来的鲜活鱼虾,等拿到街上时,早已死亡殆尽。 “最苦的是上学的孩子们,天没亮就出门,夜深了还没回到家,所以村里好多孩子在村里上小学读完一二年级就结束了。”杨开贵说,老人话语中带着感伤。
群建村群众的贫穷在于一道之难,举步维艰之痛在于困羁于山。 这一切被织金县委、县政府及大坪乡党委、政府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修路势在必行!只有路通了,才能实现老百姓的两不愁三保障。 “大平至群建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年10月就中标并签订施工合同,年2月组织实施。但是在年8月中旬,当路修到K0+-K0+地段的深拉槽时,由于施工难度大,资金出现了缺口,项目全面停工。”大平乡政府相关负责人回忆修路时的艰辛。
然而,脱贫路是不能等的,更不能因为有困难而停止的,小康路上决不允许落下一个乡、一个村、一个群众! 想办法、筹资金!项目停工那天起,织金县委、县政府和大坪乡党委政府、帮扶单位积极奔走,最终市政协协调项目资金余万元,年5月17日,项目得以继续。
“K0+-K0+地段的深拉槽是项目的施工瓶颈和开展工作的关键性位置,其中K0+处最大挖深高度达83.57米,全段平均挖深为64.89米。K0+右侧向K0+左侧方向为断崖岩体,临崖高度约65米,且岩体下方米以外为群建村一组和二组村民聚居地,爆破施工相当难。”大坪乡参与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回忆当时修路最后时段的难处。 但是,脱贫攻坚之路就是要把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经过县乡各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年春节,通往群建村的公路全线贯通了!虽然是毕节市最后一个通公路的村,但毕竟通了。
群建村结束孤岛的日子!群建村人的小康步伐又向前迈了一步。 站在群建村入村路口最高处的观光台上,俯视群建村,只见白墙黛瓦的民居掩映在绿树中,湖岸边停靠的小渔船及天空横飘的煞白烟雾,无不透着这个小山村的氤氲灵气。 路通了,群建村变了,就像一个大姑娘经过梳妆打扮,更加变得婀娜多姿。
“路通了,政府接着我们争取了连户路、院坝硬化及危房改造等项目,这真是锦上又添花,大家别提多感谢我们的党了。”群建村村主任赵志向笔者介绍。 这以前,群建村除了一家“比较有办法”人家拥有一间“气派”的木屋外,几乎家家都是土墙茅草屋。经过改造,如今,家家都住上小洋楼。 “硬件设施好了,抛弃陋习,营造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是最紧迫、最重要的。”村主任告诉笔者。 为此,乡党委分管领导、包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积极召开了群建村村民代表会、群众会及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村组干部入户进家,张帖发放宣传材料,号召大家自己动手,建设家园,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和新农村建设。成立村环境卫生监督会,对各家各户屋前屋后,重点路段、“重点户”进行督促监督。通过开展“三学三争”评选活动,培养群众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意识,主动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在妇女中开展“十佳媳妇”评选活动,激发她们积极向上创造新生活。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如今走进群建村,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看不到乱占乱建、乱堆乱放等现象。 村美了,资源就活起来了。 “我们村的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景点有东风湖,大鹏展翅、天竹峰、关刀洞、贵人山、虎门关遗址、船头山、高峡飞虹、将军椅、将军岩、三仙庙、观音送子、旱峰滩、王婆牧马、情侣树等,还有特色服饰、手工艺品等传统工艺。” “每天来我们村旅游的的客人络绎不绝,大家凭卖点小吃就可以养家糊口。”赵志骄傲地介绍说。 为了让群建村更美好,织金县把该村当作旅游重点村来打造,用旅游促脱贫、用旅游促增收。目前,该村已设置游客服务点1处,停车场1个,引进的开发商建设群建木质民宿乡村旅游产业,建成原生态木质民宿15栋,完成游客住宿中心、标准化旅游码头、钓鱼池、观光长廊等项目;现有农家乐2家,码头小吃烙锅店20余家;组建2支文艺宣传队;发展生态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1家,带动当地余人就业。据悉,该村村民人均从旅游中获得的年收入就达元以上。 交通封闭,人多地少,资源缺乏,过去一直是个“散,穷,乱”的国家级贫困村群建,通过党和政府锲而不舍扶贫扶持及干部群众的努力,村美起来了,村民腰包鼓起来了,实现由弱变强,由脏变美,由穷变富的华丽转身,一幅新时代乡村振兴图在这里徐徐展开。 织金县融媒体记者张云航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陈泽尔
编辑顾野灵
编审李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