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村级产业发展是关键,党组织引领抱团发展是保障。
近年来,织金县按照党建引领、深化改革、组织起来、共同富裕原则,成立乡镇联合社33个、村集体合作社个,通过整合优化资源促进特色产业规模化,实现村级产业全面开花,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路。
羊肚菌撑开“致富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一个冬季的管护,织金县各地种植的羊肚菌喜迎丰收 。
走进织金县阿弓镇金鱼村,一朵朵羊肚菌在阳光照耀下,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错落有致地生长在菌垄上。大棚管理人员李新明正在指导务工人员采摘,只见村民们手拿采摘小刀和框,在大棚内忙着采收羊肚菌,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在这里摘羊肚菌,每小时10块钱,当天就领到现钱。我和妻子从去年11月份开始在大棚工作,每天可拿到元收入,很满意。”金鱼村脱贫户李银祥高兴地说。
据了解,羊肚菌素有“菇中皇后”的美称,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纤维素和矿物质元素,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该镇围绕织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思路,结合金鱼村良好生态环境和适宜气候优势种植羊肚菌,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阿弓镇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和引进的贵州农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发展种植,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和在合作社务工获得收入,脱贫户按扶贫资金项目量化入股,每年可获得项目收益5%以上的保底分红,并实行逐渐递增。
目前,阿弓镇金鱼村、乐丰村种植的亩羊肚菌已进入采摘期,除了销售新鲜羊肚菌,还可将鲜菇进行烘干和粗加工制成干菇。按照大菇元/斤,小菇元/斤,第一茬采摘可实现收入60多万,共覆盖50户脱贫户,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小麦增收鼓起群众“钱袋子”。驱车驶入织金县白泥镇营合村,在春风的拂动下,一片片绿色的麦浪翻滚着,阵阵麦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白泥镇先锋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发腾介绍到:“在小麦管理的关键期,要根据麦田状况和小麦长相,合理施肥浇水和除杂草。”
据悉,白泥镇在去年种植成功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措施,抢农时、抓进度,选取海拔低于米的水营、先锋等12个村(社区),连片规范规模化种植小麦1万亩。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近年来,织金县结合白泥镇自然资源及气候,立足“白泥面条”百年老字号品牌,采取产销结合方式,着力延长产业链,发动白泥镇从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着手,积极鼓励农户入股合作社参与种植,产生纯收益按照7∶2∶1的比例进行分红。其中,农户占纯收益的70%,村合作社占纯收益的20%,村级全程参与种植管理、技术服务、销售等人员占纯收益的10%,共覆盖余户余名群众。目前,小麦正在出穗,喜人的长势预示着今年丰收的好兆头。
小茶叶撬动产业“大发展”。春茶无病虫危害,无污染,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而明前茶是一年中上好的茶叶。
春分过后,正值“明前茶”采收用工忙。登上双堰街道花红社区茶山,漫山嫩绿映入眼帘,茶林间穿梭着茶农们采摘茶青的忙碌身影,只见他们身挎茶篓,两手并用,掐准“一叶一茶”,娴熟地放入篓里。
“我们这里是织金县最大的茶叶基地,每年春茶采摘时,都急需大量临时采茶工人。每天采摘的茶青按斤计价,其中,白茶、黄金芽50元每公斤、福鼎茶元每公斤,采摘期间公司还提供食宿。”贵州乌蒙利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勇说。
花红茶山多年前曾是闲置荒废的山坡,因土壤为沙质酸性黄壤土,不宜耕作水稻、玉米、小麦和油菜等农作物。织金县委、县政府经过思考谋划,结合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通过采用“合作社+龙头企业+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贵州乌蒙利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发展茶叶产业。每年春茶的采摘期在40天到45天,花红社区毛栗坡茶园的用工需求近2人,年春茶产量预计达30吨,可实现收入2万元左右,荒山地变成了“聚宝盆”。
为发展壮大茶产业,织金县在板桥、黑土、金龙、茶店、珠藏等乡镇广泛发展种植,茶产业已成为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特色产业之一,真正绿了荒山富了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产业保障。
据织金县委组织部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全县年共向集体合作社倾斜实施涉农项目余个,涉及资金余万元,村党组织领办的集体合作社村均收入达18.34万元。
目前,织金县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已打造出“岺南白马”纯手工蚕丝被、“花青树”面条、“川硐贵长”猕猴桃、“天然居”物业管理等大批特色品牌,真正有效发挥组织优势、提供组织保障,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奋进曲。
杨飞
编辑陈芳
编审陈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