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杨荣学,年9月,我被组织派往毕节市织金县黑土镇深度贫困村驻村帮扶,村的名字叫花坡,原意是苗族群众花坡节跳花场的地方。
花坡村有苗族群众86户人,60岁以上的老人基本上不会讲汉语。我初次走访时,由于是陌生人,苗族群众都不太原意和我交流。记得我爬了40多分钟的坡到位于半山腰处的潘志付户家走访时,发现潘志付所住的地方不应该叫家,只是用几根树杈搭起来的窝棚。原本潘志付儿子潘有国已把房子建在了公路边,但潘志付就是不原意搬去居住,他自己说是为了放牛方便。
我走进潘志付的窝棚,看到除了一张床外,这里基本上没有什么生活用具。在我准备实施第一项帮扶措施时,就与他产生了分歧。 我的帮扶想法是让潘志付把现在喂养的两头本地黄牛卖了换成两头杂交肉牛喂养,每头牛可以得到国家补助元。我跟他说杂交肉牛生长快,养殖效益好,可他却认为我是要把他的两头牛套为国有。还给他千里之外打工的儿子打电话,他的儿子也不同意。 一次不行,我就多次走访。接下来的交流中,我从潘志付感兴趣的地方谈起,慢慢地建立了朋友关系。有一次我到潘志付窝棚走访时,发现他行走不稳,反应迟钝,我即刻叫来几位村民,把他从山腰抬到了我的车上,送去镇卫生院。后来确诊为轻度中风,在医院治疗一周后出院。经过这一次的送医,潘志付对我的态度有了大转变。他同意了把本地黄牛卖了换成杂交肉牛,村里顺利和他签订了养牛直补项目,补助的元也很快交给了潘志付。
潘志付一直不愿到公路边居住,说是没有厨房不方便。我向单位反映情况后,给予了他元补助,帮助他建起了厨房。潘志付终于肯下山居住了。 两年多来,通过对潘志付的帮扶,他的院坝硬化了,新的厨房建起来了,两头杂交肉牛现在市值4万余元。望着自己两头膘肥体壮的杂交肉牛,硬化了的院坝,房子有客厅、有卧室、有厨房。他笑着说:“从今以后我相信国家,相信党。”整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泽尔
编辑周睿
编审王璐瑶杨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