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贵州民族大学以不同时期、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民大优秀校友代表为报道对象,推出系列报道。报道将全面展示民大优秀校友“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生动故事,全面营造学校高质量发展良好氛围,激励全校师生牢记嘱托闯新路、满怀信心向前进,努力为开创贵州高质量发展新的“黄金十年”贡献力量。
以蘑菇作为主材研发系列“菌酱”产品,为剑河食用菌深加工探索出一条美味之路;把织金南瓜、鸭池河李子酿成白兰地,有效解决乡村农特产品销售问题……说起学校在产教融合方面的探索,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何兴发如数家珍。
“在贵州办职校,必须要接贵州的‘地气’。我们希望通过成立不同的产业学院,进一步紧密与校企、校地之间的合作,让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标准、教学组织与社会需求、职业标准实现无缝对接,以此增强服务区域发展的适应性、匹配度和贡献率,为助力乡村振兴打造‘永久牌’人才。”何兴发说。
在贵州民族大学求学、工作26年。年,何兴发奔赴了新的工作岗位——到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担任党委书记。一路走来,他初心不改,使命不怠,带领全校师生在职业教育的全新的征程中扬帆起航,乘风破浪,驶向更美好的明天。
回望大学四年:最美的时光,值得用最好的年华去奋斗
“大学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值得我们用最美好的年华去奋斗。”虽然时隔近30年,但每每谈起自己的大学时光,何兴发依然充满回味。
年,何兴发进入贵州民族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因为在学校综合表现优异,他在大一就成为了班长,并相继当选为系学生会主席和校学生会副主席。
作为班干部和学生会干部,他积极组织各种校内文娱、体育赛事和公益活动,参与中文系校园文化建设,多次获得到全省其他高校交流、学习的机会,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现在读大学,并非‘择一校定终生’,如何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往往比选择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更重要。”在何兴发看来,一个人的成功由多个因素和方面构成,学习是贯穿终生的事情,而大学,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与人相处的方法,并且懂得如何将学到的知识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盈饱满。
让他记忆最深的,是大四那年带队到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桃江乡三湾村进行社会实践,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扫盲教育。由于当地长期信息闭塞,当地干群关系紧张,使得很多老百姓对外来人员十分排斥,如何高质量完成此次社会实践,成为摆在他和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人与人之间,最远和最近的都是心的距离,只有以心交心,真诚相对,才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群众的接纳和信任。得益于在校期间练就出来的强大沟通和共情能力,何兴发带着组员行动起来。他们住到百姓家,白天帮着大家一起干活,晚上则利用大家空闲的时间,以十分“接地气”的方式,教授大家一些常用的汉字、科学知识,以及党的政策等,不仅迅速拉进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还顺利地完成了团队任务,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离开那天,全村老小都出来送我们,他们唱着苗族飞歌,帮我们拿行李,给我们备干粮,场面极其隆重……”时至今日想起当时的场景,何兴发依然记忆犹新,感动满满,这也让他更加明白了“用心做事,真诚待人”八个字的内涵和力量。
寄语民族教育: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助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
也许是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伞。多年来,得益于国家预科教育政策才能走进大学校园的何兴发,对民族教育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
何兴发坦言,虽然在预科班的学习只有一年,但似乎改变了他的一生。在老师的耐心引导和鼓励下,过去学习成绩平平的何兴发,不仅成为了班上的第一名。从未当过班干部的他,还成为了班长和团支部书记,并因乐于助人被评为全省“学雷锋标兵”,这让他的自信心也逐渐树立和强大起来。
“预科教育给我搭建了走进大学的金色桥梁,我要感恩党的民族政策,感谢民大对我的培养,同时也希望为更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搭建桥梁,让他们可以接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拥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何兴发说。
在何兴发看来,教育不仅是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更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近年来,随着贵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州的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省少数民族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不过,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如何通过智力帮扶,助力少数民族地区获得高质量发展,仍是一道重要考题。
“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就好比两条竖起的直线,我们如何能在中间建起一座立交桥,这就可以让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既能读中职、高职,同样也可以拿本科学位。”在何兴发的积极对接下,学院与母校贵州民族大学依托各自优势,携手共同建设了三个专业,这就意味着,在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就读的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职业技能,还可以读本科,并继续进修硕士和博士学位。
“民大作为贵州唯一一所综合性民族大学,在挖掘保护民族文化,推动民间文化创造性转化方面独具优势。”说起对民大未来的发展建议,何兴发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希望民大能够更深层次思考“为什么要办民族大学,如何办好民族大学,办什么样的民族大学”,在肩负好民族团结进步使命的同时,结合贵州“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进一步强化理论性研究,着力建设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智库”。
另外,民族学一直是贵州民族大学的强势学科,学校应不断做优长板,打好“民族牌”,围绕民族法、民族经济、民族文化等,进一步推动贵州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在保护和传承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主题,为贵州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
创新融合发展:从“跟跑”到“领跑”,打造乡村振兴“永久牌”人才
盛夏时节,走到剑河县岑松镇屯州工业园贵州黔味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股“鲜香”迎风飘来。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将各种新鲜的菌菇碎粒倒入机器,与肉沫、辣椒等混合拌煮,不一会儿,食材的香味被提炼而出,弥漫在空气中,令人无比垂涎。
“这款菌酱是在贵州省食品工程职业学院的技术指导下研发出来的,作为贵州的首款食用菌酱,产品一上市就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和好评,拿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经销商的订单。”车间负责人说。
年,贵州黔味味食品有限公司与贵州省食品工程职业学院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学校科研优势和公司方的生产优势,对剑河种植的食用菌进行产品研发。经过系列探索,不仅帮助企业研发出了系列菌酱产品,还拿到了贵州唯一一个菌酱企业生产标准,为剑河的食用菌产业探索了一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事实上,剑河菌酱的成功研发,只是贵州省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坚持走产教融合之路的一个缩影。作为一所有着69年办学历史的学校,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始终坚持“政产校”融合发展的办学治校理念,致力扎根贵州,服务粮油食品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为了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学院紧紧围绕贵州“三大战略”“四化建设”和“五张名片”,坚持“三为服务”和“四方融合”,实施“一县一业一策一宴”路径,紧扣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全力做好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和产业孵化,致力打造贵州食品工业5.0人才培养体系、产品研发体系、产业孵化体系。
截至目前,学院已经与清镇市人民政府、兴仁市人民政府、织金县人民政府、正大集团、贵阳农投、金沙酒业、贵州黔菜出山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一批政府、企业签订了政产校农融合发展协议,走出了一条符合学院发展实际的产教融合路子。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何兴发表示,接下来,学院将继续坚持内涵式发展,将专业教育直接融入产业,以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精心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真正将科研做在贵州大地上。(通讯员: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文字:孙远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