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葺一新的沙包中学摄影/蒙鹏
纳雍县沙包镇教育发展简史
第一部分解放前(年—年)
第一节绪言
沙包镇原属大定府亲辖地西乡悦服里四甲和五甲,地处大兔场(现纳雍县雍熙镇)之东北,大定府之西南,处于东接大方县马场,西控大兔场的咽喉地带。明末清初,除以且、安乐、凹革有少数居民外,大多数地方都无人居住。清雍正年间(约年),穿青人和汉民逐步迁入该地,低凹肥沃地区得到开发。清嘉庆、乾隆年间,随着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文化方面也得到发展,私塾也随之产生。如以郭姓为东家、陈洪秀为教师的以且私塾等。
乾隆四十五年(年),永安老场(小集市)被沙包郭、陈、夏三姓借到沙包贸易,自此老场停贸,沙包新场越来越兴旺,直到如今。后来还一度成了沙包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那时除沙包办有私塾而外,以且、义中、永安都相继开办了私塾,入学的都是富家子弟,都是为了赴科举而学。这种私塾学制一直沿续到民国三十八年(年),解放后仍有出现,直到年才全部消失。
清光绪三十一年(年),废除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三十二年,开办学堂。民国四年(年),大定县马场周汉之先生在沙包教私塾,除教《四书》《五经》外,还兼教《国文》和《算术》,这是沙包新学的开始。沙包的国立学校是从民国七年(年)三月开办,到民国三十八年(年),其间断断续续,正常开课时间不到十年,各村寨常见的还是私塾。这个时期能入学的也还是富家子弟。农民子弟是上不起学的,就是勉强去学一年半载,也只是为了七月半能写几个包烧给死去的老人就心满意足了。
第二节清朝时期的沙包教育
明末清初,沙包辖地到处是原始森林。清朝雍正年间,由于战乱相逼,穿青先民先后进入今沙包辖地的以且、安乐、凹革等地依附土目谋生,部分经商和卖技、卖艺汉民也先后落户此地。以且、下木、安乐、扯瓜河等地得到不同程度开发,生产经济逐步发展。
乾隆初年,以且郭姓请来道士卢全喜为郭姓做斋,卢就落户以且。约乾隆十至十五年(—年),陈洪秀到以且教私塾,落户在化启。沙包成街市后,郭、陈二姓为场主,而夏姓以保商大户坐落街上,随后部分商人先后从各地迁来沙包街上定居,约嘉庆年间,蒙姓以农耕和教私塾为业落户以且。
封建统治者害怕少数民族懂文化,不利于他们的统治,于乾隆年间下令停办苗民“社学”、“义学”。
光绪年间,基督教传入“阿裸坝”(今沙包乡安乐坝村),在“阿裸坝”办起“福音堂”,教徒来自老凹坝、龙场镇地委(地名)、猪场乡湾子寨等地,李摩西就是这一地方的教主。
年废除科举制度后,新学的浪潮逐渐波及到边疆。民国四年(年)周汉之先生在街上教私塾,课程设有《国文》《算术》。这是沙包新学的萌芽,但老学还在继续进行。
从私塾到新学,其间大约经过年,这段时间对沙包教育有所贡献的人物有陈洪秀(沙包小磨摞人)、卢全喜、郭育秀、蒙育信(以且人)、陈西鳌、龙树芬(沙包水淹坝人)、陶子明(沙包凹革人)、李摩西(沙包安乐坝人)、张钊(义中人)周汉之等。
第三节民国时期的沙包教育
一、纳雍未建县治前的沙包文化
民国元年(年)至民国三十年(年),沙包仍属大定县管辖之西区。大定县官及士绅都以西区文化落后,百姓野蛮,不被重视。面对现实,沙包在外就学回乡的有志之士,回乡陆续办起新学。
民国二十六年(年),沙包水淹坝村龙树芬于西南法政大学毕业后,回乡开设“龙家学堂”教授新学(因学生多,学校兴旺,遂将龙家学堂申办为“水淹坝国民小学”,后因“水淹”国民小学这个名字不吉利,将水淹坝国民小学改名为“永安”国民小学。“水”和“永”字形似;“淹”方言读“安”音),从外地聘用教师,设立初小,监学杨汉升,先后聘用教师徐兴哉、周建堂、四川王炳银、水城郭某等。课程设置有《国文》《算术》《修身》《音乐》等。
民国七年(年)三月至民国十年(年)秋,由公署委派区、学两董在沙包创办“大定县立第六高级小学”,学校由所长饶家林、监学黄虚谷、区董龙联芳、学董张步勋、教师徐兴哉、王海儒、校长张钊等组成。校舍利用“斗基”(粮食税收)收入和国家补助的资金,修了一幢三间教室的木房,办学经费由大定县经费局每年支费元。设初小一期两班50人,高小一期50人,课程设置有《国文》《算术》《修身》《历史》《地理》《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生来自化作、治沟、枪杆岩、糯姑猪、鸡场、寨乐、老凹坝、沙子冲、杨家湾等地。当时学而成才的徐进(徐永和,早期地下党员,参加革命)、龙德生、杨益之、郭琼光、徐坤等。这时新学已提高到重要地位,但大部分教材仍用文言和半文言写成,学生只重视文科而轻视数科和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当年该校从大方聘得一位教音、体、美、数的教师,由于学生不重视这些课程,不喜欢学习,教师一气之下不辞而别,张钊带领全校师生一路挽留到木空河才留回来。这所学校办了半年,后因袁世凯称帝,蔡锷的讨伐军队路过沙包,川流不息40多天,过往军队占用学校为宿营地,学校就这样停办了。
四年后的民国十四年(年),以且郭玉先和教师杨永清又修复了无人管理年久失修的校舍,继续办学,开了一个福利班,招收学生53人,办学经费是利用地方粮食管理税收(斗基)来开支。沙包、高枧、巴雍、没天地等集市划为沙包学校办学经费收入的地盘。后因各街市的场头和劣绅霸占了这一收入,学校于民国十七年(年)停办,一直停到了民国三十一年(年)。后来,连校舍被人拆剩无几。这十几年里,除沙包街上熊光明间断地办了一段时间私塾而外,都没有什么人办学。
二、纳雍建县后沙包教育
民国三十年(年)七月一日,纳雍成立县治。建县后,县政府规定乡设立乡中心国民小学,保设立保国民小学(初级班)。当时沙包、永安、义中为一个乡,叫义中乡。乡公所设在沙包街上的庙里,庙外筑有一个土碉作为乡丁的住宿和关押犯人的处所。乡公所从各保甲征收木料,征派民工,从办学经费中划拔微薄的经费作为木工钱,于民国三十二年在大庙背后(现沙包中心校老教学楼住地)修了一栋四山的木房作为校舍,成立了沙包中心国民小学。张钊(张致和)任校长,张蕴良为教师。这时的学校是政教合一的学校,设一个初级班,共有学生26人。
沙包中心校图片来自网络
民国三十三年(年),学校在现有的基础上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学校机构健全,教师增多。张钊年老退居家庭,校长由张钊长子张贞益担任,副校长陈云书,教导主任雷孝君,教师有李少全、周启全等。设初级一个班(一至四年级复试班),有学生35人,五年级一个班,学生16人,六年级一个班,学生15人。
当年各保也相应成立了保国民小学。义中蒙家祠堂办了义中保国民小学,校长张贞鳌,有教师3人,班级3班,学生78人;水淹坝办了永安保国民小学,校长龙玉琨,教师2人,班级2班,有学生65人。
民国三十四年(年)至民国三十五年(年)是沙包开办新学以来比较正规的一个学年。校长张贞益,副校长上半年是张贞鳌,下半年的副校长是张树平,教导主任雷孝君,教师李少全、周启全、张升科等。设初级1个班(一至四年级的复式班)、高小两个班,五年级16人、六年级16人。当时沙包中心小学、义中保国民小学都教有毕业班。当年秋季在沙包毕业会考。结果沙包毕业11人、义中毕业20人,第一、二、三名都是沙包小学学生(第一名郭太华、第二名蒙廷彦、第三名是王正文)。这些毕业生大多数成了解放初期沙包有知识的国家干部。
民国三十六年(年)国民党政局不稳,影响学校教学,有的村寨又办起了私塾,如陈宣山在以且办私塾,郭太华在凹革办私塾等。当年沙包中心校校长姜方俊、教师周启全、雷孝君、何兴成、颜加荣在沙包设初小两个班(一至三年级复式),有学生28人,四年级1个班,有学生21人,高小2个班,五年级有学生18人,六年级1个班,学生16人,毕业14人。
沙包中心幼儿园摄影/蒙鹏
民国三十七年(年)沙包中心校上半年是雷学珍当校长,下半年是陈学彬当校长,教师有何兴成、颜加荣、刘树奎等,这时教师的工资(吃米)是分派到各保甲,由于吃米难收,生活没有保障,又加上部分学生流动去读私塾,所以学校办得冷冷落落,秩序很不正常。民国三十八年(年),这时沙包中心校虽说是校长李如荣来组织办学,但这时的公办学校已是名存实亡了。
年2月10日,纳雍县人民政府成立,但这时纳雍的土匪地方旧势力还极端猖獗,沙包各村寨的私塾已停办了。各村的儿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地方干部的组织下成立的儿童团,大唱革命歌曲,大跳翻身舞蹈,参加开大会,斗地主,喊口号,站岗放哨,闹翻身求解放,搞得轰轰烈烈。这时沙包中心校有谁去管它呢?当然没有人管,到后来,连校舍都无影无踪了。
这一历史时期沙包的文化发展和进步都与上述提到的张钊、龙树芬、周汉之等分不开。因为他们是新学的先导和办学的主力。其次在以且教私塾的陈宣山因为办学时间长(长达四年)教育得法、教学质量好,比较有名望。
收集整理人:郭太书、陈光友
年9月
(第二部分待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