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嗡……”随着阵阵轰鸣声,白色雾化消毒液喷涌而出,贴地散开,形成雾毯状,这是毕节市织金县的消杀现场。
在织金县疫情防控工作中,有这样一支重要队伍,他们每天身着厚重的防护服、背负沉重的消毒喷雾器,第一时间出现在疫情防控重点区域和关键场所开展消毒工作,切断传播途径。
9月14日,面对织金县突发的疫情,黔西市紧急抽派10名蓝天救援党员突击队员组建卫生防疫消杀队驰援织金。在这支逆行抗疫的队伍里,有个特殊的人,她既是一名政法干警,也是一名蓝天救援队队员,她就是黔西市人民法院的法官助理——何文莉。
当时,由于织金县马场镇属于防疫重点区域,第一次出任务的何文莉有点紧张,在去的车上,她一直反复练习如何正确穿脱防护服,认真学习与疫情防控相关的知识和注意事项。
疫情就是命令!从“法院灰”转向“防疫白”,张文莉快速转变角色,背上50多斤的喷雾器和消毒液,手提金色喷雾枪,和其他消杀人员穿行在织金县各乡镇,成为疫情防控中冲在最前面的队伍之一。
何文莉与防疫消杀队员一起在织金县化起镇各村寨开展消杀作业。
9月16日,织金县化起镇疫情突然严重,不断有村寨被调整为高风险区,何文莉和她所在的黔西消杀队勇担重任,承担了雄鹰村、老鹰村、果底村、老乌山村、龙家坝村、果底村等几乎是化起镇所有高风险区的防疫消杀任务。
据悉,消毒步骤多达十多道工序,需要有一定的体力和耐力,消杀一趟下来,汗水夹杂着雾气模糊了双眼,一次次汗水浸湿了衣服,她也毫不抱怨。
“总得有人上,每天我都要做好几次,一般人干起来还真吃不消。”张文莉一边捋着头发,一边对记者说,背在身上的消毒桶虽然很沉,但没有身上的责任重,疫情一天没有结束,消毒工作就一刻也不能松懈。
何文莉在织金县化起镇化起小学开展消杀工作。
9月18日,正值织金县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化起镇烈日高照,给疫情消杀工作带来不少考验。何文莉和支援人员接到任务,要在一天之内完成化起镇五个高风险村寨的全面消杀,可是只有一辆指挥车,也没有当地人带路,如何才能不把时间浪费在路上,高效完成任务呢?
深感任务艰巨的她立即打开电子地图,提前搜索各消杀点之间的距离,和队友研究消杀路线,制作好战疫图,简单吃完早餐他们这一队消杀组就出发了。
由于农村的住户比较分散,指挥车去不了的地方,何文莉和队友就请当地三轮车师傅带路。而对于那些较为偏僻的小路,连三轮车也过不去,张文莉和队友常常需要消杀完这家,又徒步赶往下一家。
9月18日,何文莉在织金县化起镇完成消杀作业后,额头被勒出深深的印痕,耳朵因为在口罩、眼镜和防护镜的三重紧箍下压出红血丝。
有好几次任务,消杀面宽,作业时间长,身穿白色战服的何文莉早已口干舌燥,却不曾喝一滴水,因为身处高风险区,防护服外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丝空气都隐藏着不确定的危险,为保证整支队伍的安全,她不敢也不能冒险;上不了厕所她就一直强忍着直到完成任务回到安全区域才脱下防护服。
“完成任务后,慢慢脱去防护服,里面穿着的T恤都可以拧出水,双手已经被捂得起皱,额头也被勒出深深的印痕,耳朵因为在口罩、眼镜和防护镜的三重紧箍下压出红血丝,摸着都疼。”尽管如此,何文莉的眼神里依然充满从容,脚步依然坚定有力。
何文莉与其他9名蓝天救援党员突击队员组建卫生防疫消杀队从黔西市出发,驰援织金县参加疫情防控工作。
巾帼不让须眉,何文莉和消杀队伍里的同志们,没有一人喊苦叫累。
除了参与消杀,临行前队长还交给她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负责每次消杀作业的信息回传(包括有多少人出任务、到哪里开展任务、消杀面积和受益人数多少等等),还要记录好每天物资消耗及库存数量。
每天结束任务回到营地,何文莉都会静静坐下来整理统计一天的任务信息回传黔西本部,然后开始计算今天用了多少口罩防护服、防护镜消毒片还剩多少,每一次领取的物资她也会细心做好登记,做到心中有数,随时保持“弹药”充足。
何文莉在织金县化起镇统计当天工作队完成消杀任务的情况,及时把信息传给黔西总部。
“虽然一天下来腰酸腿疼,但内心却感到十分自豪,能为抗击疫情做点事情,虽然辛苦,我们付出汗水是值得的。”何文莉说。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方显珍贵。面对疫情,何文莉奋勇出征,将汗水与药水融为一体,浇筑最坚实的防护堡垒,成为奋战在一线的最美“守门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一名政法干警的初心和使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吴传娟
编辑邓钺洁
二审金忠秀
三审赵勇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