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2岁的退伍军人杨伯达回到家乡,组织家庭,养儿育女,开始在老宅基地上盖新房。有钱就盖,没钱就停,就这样背石上山,盖盖停停,房子彻底盖好时,已是20年后。此时新房成旧居,房墙变形,成了危房。

织金县乡村景致年12月末,辞旧迎新之际,56岁的杨伯达坐在织金县城60多平米明亮的楼房里,向记者讲述这段经历时感慨,别说35年前,就是10年前,他也从未敢奢望这辈子能住上楼房。

杨伯达身材硬朗,精神矍铄,讲话略带乡音。他的最新身份是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易地扶贫搬迁村民。从贵州偏僻的果木村到织金县城,他花了整整55年。随他一起进县城的,还有他的老伴、儿子、女儿、女婿和两个聪明乖巧的外孙。

杨伯达一家织金县是广州扶贫对口支援的重要地区,位于毕节市东南部,主要由广州花都区进行扶贫协作。织金县的数据显示,这里有贫困村个(其中深度贫困村73个),贫困人口7.76万人。与杨伯达一样易地搬迁到县城贫困家庭有多户,覆盖32个乡镇,超过2万人。他们居住在广州援建的惠民街道的惠民社区里,与城市小区环境并无二致。社区服务中心宽敞明亮,工作人员要回答这些新居民们五花八门却是当务之急的问题,比如到哪里去存款。

织金县超过2万多贫困人口异地搬迁到惠民街道的楼房里。杨伯达年轻时当过兵,在部队多次立功,入了党,在社区主任文艳看来,他被选为楼栋长顺理成章。楼栋长负责一栋楼的日常管理,这让他平生第一次有了固定而稳定的收入来源,也让即将到来的耳顺之年生活变得丰富而充实。“不是什么官,就是服务这里的每个老乡。”他说。

杨伯达入户宣传有空时,杨伯达会在社区转转,与老乡聊聊天,看他们下围棋,与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了朋友,他也有新的“朋友圈”。不过,这些新朋友中的很多人并不空闲。他们早上7点就要统一坐车到一家名为耀农农业的公司上班,这是广州耀泓农业公司在这里创办的新公司,致力于推动当地农业产业扶贫。这家公司发展蔬菜基地、育苗中心以及瓜果烘干,还在建立当地的物流基地,要把山沟里的农产品运出大山,销到国际市场。记者采访董事长曾爱生时,一位韩国的客人正在洽谈业务,他一次性就收购吨南瓜干。   

耀农农业在织金县亩的蔬菜大棚示范种植基地,10万亩订单南瓜种植直接覆盖织金县30个乡镇,农户每亩地纯收入1元以上,带动当地4万多名贫困农民增收致富。

毕节市织金县三甲街道现代高效农业全产业链建设项目,基地的工作人员正在对南瓜进行加工。从广州花都区来挂职的织金县委常委、副县长祝武峰告诉记者,这家公司近90%的员工来自惠民社区,这为易地扶贫搬迁后解决村民长期的稳定生活提供宝贵的案例和经验。

杨伯达的老伴患有多年的糖尿病、高血压,医院看病要四个小时,这还不算从村里走路到汽车站的1个小时。更要命的是,每天还只有一趟班车,赶不上就要忍痛再熬一天。如今,小病社区楼下就有社区医务室,大病不医院医院,坐车也就需要10多分钟。医院挂职的外科副主任,来自花都区秀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医护团队顺利完成当地首例“经尿道膀胱结石钬激光碎石取石术”,医院建立了泌尿外科。更为重要的是,他和同事一起建设ICU,医院开始敢于也有能力接收一般的急救病人,医院临床水平的快速提高。年,卓蕴雄评为毕节市“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 。

更让杨伯达高兴的是,老伴看病住院的医药费报销比例能达95%,这让他自己的收入变得更实在。加上家里其他人挣的钱,他有些夸张地说“根本花不完”。当然,他也知道不是真的花不完,而是他对曾经的苦日子、穷日子记忆犹新,更懂节俭的重要性。家里的1亩9分地粮食产量有限,这些年他不知多少次向别人借米以解温饱。

还有更多的织金县贫困人口没有像选择或没有机会像杨伯达这样易地搬迁,但他们也能感受到脱贫攻坚的时代之音。

祝武峰是广州市花都区芙蓉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年3月,刚刚脱下军装的他马不停蹄地奔赴了贵州省织金县成为挂职副县长。他带领花都区帮扶团队为织金县打造了“四脱”产业:“脱贫菜”、“脱贫水”、“脱贫绣”和“脱贫油”。

织金县高原水务有限公司开发“水的童话世界”就是祝武峰说的“脱贫水”项目。项目负责人许曼梨介绍,项目位于织金县中寨镇水头寨苗族村,这里有全世界最大的岩溶瀑布之一,丰水期瀑布从山腰喷薄而出,震撼而壮观。首期工程“扶贫水”总投资1亿元,每年有40万元保底分红资金分到当地贫困户手中,上市后每销售一瓶水将提取0.05元、每销售一袋水提取0.2元作为扶贫基金,预计每年捐赠扶贫基金的金额将超过万元。广州人乃至全国人都不陌生的是,这个瓶装水的外观是仿照广州著名地标“小蛮腰”设计。

云贵高源矿泉水厂贵州高原有机食材集团董事长肖劳伦表示,“该项目完全建成以后,预计能带动户以上老百姓脱贫增收。”据他介绍,扶贫水的开发建设为一期项目,继扶贫水项目之后,公司将分阶段进入文旅康养领域,拟建综合楼、康养房运动休闲中心、项目区附属设施等,治理约30㎡岩溶大瀑布,预计总投资约3亿元人民币。

不管是杨伯达一家还是水头寨苗族村人,他们都在感受着不一样的年,也在期待着更好的年。杨伯达家的客厅墙上里,挂着一张照片,照片里左边是家里的老房子,右边是正在住的新大楼。他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现在的好日子,也知道应该心存感激。

杨伯达的家对面是个建筑工地,正在建社区小学,他的外孙将来就要在这里读书。年新年就要到了,他说自己希望把房子打扮得更漂亮,也希望孩子们能有更好的读书环境。他深知,在孙辈孩子教育这件事上,自己正在实现着曾经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徐静、张晓宜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杨耀烨、徐静、张晓宜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赵小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7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