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徐立章,是织金县织金古城管理处一名工作人员,年8月从珠藏镇鱼塘村一般贫困村调整到深度贫困村黑土镇尖山村任第一书记。
到尖山村后,我首先进行遍访。第一次遍访冲头组时,带路的村干部说还有4家今天去不了,明天我们专门去。我说为什么呢?村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何不一次性走访完。我心里想是不是这位村干部与这4家有矛盾,还是这位村干部有什么问题不敢面对这几家。直到村干部抬头指向大山深处,说那几家在哪个半山上。“看,就那几棵树那里,上去要1个左右小时,再去一家一家了解情况,来回要3几个小时,现在已经下午4点了,去的话今天就回不了了。”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太远了,路也没修到哪里。 第二天,经过1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一路爬坡,终于看见了树丛中有一茅草房角,走进一看,是一间约30平方米的茅草房,低矮破旧,墙是用石头随便堆砌起来的。推开门,低着头进入家中,光线很暗,四周黑黝黝的,叫了几声有人在家没,无人回应。出门后四周打量,看见房后还有3间这样的房子,村干部喊了几声,也没人答应。 我们找了个石头坐下来休息,村干部就介绍这几家的情况,住在山上的共有4家,分别是苏情英、张明光、张学兵、张荣秀家,四家共计21人,全部是苗族,世代居住在这大山上,目前是脱贫攻坚最难攻克的堡垒,因为他们的住房最难解决。 过了一会儿,大家都陆续回来了,我通知大家在一起见下面,商量他们如何脱贫。我向大家指出他们脱贫最大的问题就是住房保障问题,并告诉他们按照现行政策一户可以享受4.4万元的危房改造补贴,也可以享受异地搬迁到城镇集中安置点政策。可这几户表达他们不愿意搬迁,不愿意离开生长的地方。可问他们如何如何建房,他们说也没办法,一是在山上建,除了钱的问题外,建筑材料无法运上山;二是如果建在山下,他们也没有地基,耕种的土地都在山上,以后也不方便。
谈论了2个多小时,他们还是不愿意搬迁,我决定带他们去搬迁点看看再想办法说服他们。第二天,村里租了2个面包车,带着他们四家12个人去考察搬迁安置点,一路看了安置点小区环境、安置住房。可是,第三天早上,王军(张荣秀之夫)电话告诉我们,他们还是不愿意搬迁。 遍访结束后,这几家住房问题一直在我心里放不下,村“两委”多次开会讨论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我又上门一家一家做工作,请他们的亲戚朋友动员他们及时采取措施建房或搬迁也没动静,工作无法进行。 一个多月后,在一次群众代表会上,我把这几家的问题提出来,请群众代表大家帮助一起想办法,群众代表说只要他们愿意搬下坡,他们可以提供土地给他们建房,他们可以捐赠部分资金。 于是,我又前去动员他们建房,请求他们为子孙后代考虑,以后生产生活和就医、就学都要方便得多,他们最后说只要大家都愿意搬下去全部都搬,又开始互相推诿,最后我请他们多考虑,以后机会不多,是改变自身生产生活环境的机会,请他们及时考虑后答复村里。 多次动员无果,接近年春节,出门打工的人逐渐回家,我们组织召开了返乡农民工座谈会,座谈会上谈了这几家的问题后,有一个返乡农民工说,动员他们搬下来,房子修好后有劳动力的可以和他们一起外出打工,他们负责为他们介绍工作。我又一家一家去做工作,承诺只要他们搬迁,没土地种保证给他们解决就业,由他们熟悉的人带领他们外出务工,这下他们终于同意在山下修建建房,我一家一家请他们下山看地基,找涉及的农户商量土地问题,在各路工作协调好后,这四家又提出他们建房的钱除国家补助的以外,没有钱买地基了,没钱买地基也修不成。 眼看事情马上成功,听说广州城投集团公司帮扶黑土后,我多次向他们联系,把这几家的情况向他们做了介绍,他们同意纳入年帮扶项目。 地基问题解决后,苏情英家无力建房,我们又找隔壁箐口村的工程队为她家建房,承诺以后资金由村里负责,四家的建房终于开始动工。 就这样,通过群众集思广益,通过广州城投集团帮扶,年8月,该4户住房全部完工,成功搬进新家,年这4家还如期脱贫,摘掉了贫困帽子,我们也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任务,虽然过程艰辛,但是也收获满满。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泽尔整理
编辑何涛编审王璐瑶杨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