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区,地处乌江上游支流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处三角地带的织金县,荒山石旮旯里皂角树林立成群。 在全国最大的皂加工集散中心——织金县猫场镇,谢伟的黔织明光皂角米加工厂里,每天都有20名以上的固定工人熟练地按等级分拣皂角米。在这里,每天有不少于1.5吨的皂角米需要加工。 北上“黔货出山”林特产品对接会,南下粤港澳大湾区客户家中;线上跻身“黔林优选”品牌新贵,线下借助东西部协作契机闯入东部消费市场……近年来,织金皂角,从资源到产业实现完美蝶变,名声大噪。 织金县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过去,石漠化严重、土地破碎、农民广种薄收。年,石漠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0%。
如何找准优势,突破发展重围? 织金县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破”“立”结合,依托传统皂角加工集散地优势,坚守生态红线,坚持“治石”与“治穷”共举,走绿色发展之路。 “一株皂角树,全身都是宝,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经过30多年发展,织金县成了全国重要的皂角米加工集散地,拥有发展皂角产业的先天优势。抢抓原料市场和销售市场,健全产业链是织金县的机遇。”织金县林业局局长班继介绍。 变资源为产业,织金县将皂角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全力推进,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推进皂角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商品化”,通过栽管并重、产销并举,构建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产业体系。
高位推动,省级出台《贵州省特色林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年)》,制定皂角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织金县出台了《织金县皂角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织金县-年皂角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方案,为全县皂角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织金县成立皂角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强化林业系统技术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全力助推皂角产业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 同时,整合“官方”林农技术部门和“民间”企业技术力量,组成专业技术指导组,深入全县开展种植管护技术培训和指导。 聚焦皂角米加工,将过去小、散、乱的小作坊,升级为“政府+企业+院所+市场+农户”产业联合体。通过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产销行为,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利益联结,实现皂角产业提质增效。 围绕皂角加工基地、皂角产业园区、皂角苗圃基地、大苗种植示范区建设、“皂角+”产业集群等,推动皂角全产业链发展,规划形成年总产值亿元以上的优势产业,带动全县皂角产业从业人员达25万人以上,解决贫困户7.5万人以上就业,实现脱贫致富。
目前,织金县皂角种植基地已覆盖全县32个乡镇(街道)。预计到年末,种植规模达50万亩。 从低效到高质,从粗放到精管,从分散到聚合,从“山中土货”到时尚产品,从“提篮小卖”到国际市场……织金县皂角产业实现产、供、销生态链完整畅通,小小皂角接二连三持续引发产业裂变。 如今,织金县猫场镇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皂角精加工、销售集散地,年加工销售皂角精0余吨,占全国市场份额90%以上。产品主要销往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并出口东南亚各国,销售产值达3亿元以上,年支付劳务工资万元左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吴采丽
编辑方春英唐怒娇
编审陈毓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