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盛夏,织金竹荪盛产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迎来收获季。

当汽车沿着蜿蜒的通组山路驶过最后一道山梁,巍巍青山间,熊家场镇陶家洞村格打坡组集中连片的竹荪大棚,豁然展现在眼前。

织金县熊家场镇陶家洞村竹荪迎来收获季

记者来到竹荪种植示范基地,一个四十开外的中年男子疾步迎了上来,他就是陶家洞村竹荪种植大户杨天洪:“走,进大棚看看我的竹荪!”

从蓝天白云艳阳高照的田间,钻进一个茅草铺顶、光线昏暗的大棚,眼前的景象一下子美得让人忍不住要惊呼出来!只见大大小小的竹荪蛋和已经撑开菌裙的竹荪遍布脚下这片土地,每走一步都要很小心,生怕踩到这些可爱的精灵。

织金竹荪品质好,销路不愁,种植大户杨天洪眉开眼笑

杨天洪轻轻扒开一小块泥土小声地说:“你快来看,这就是菌丝。”指甲盖大小的一丛竹荪菌丝正在在温暖潮湿的土地上悄然萌发,旁边还有小米一般大小的竹荪幼蛋,“50天后,这些小家伙就长到鸡蛋那么大了!”

“这颗还有两小时就可以采摘了;看这颗冒顶了,下午就可以采收;这颗菌裙还没有完全张开,正好采收,如果晚了菌盖上黑色的孢子胶体就会融化淌下来。”杨天洪蹲在竹荪地里一一介绍,不一会儿就已经满头大汗,棚里接近30℃的高温和高湿度让记者也汗湿衣襟。

竹荪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收入产业。从栽培场所的选择,栽培材料的准备和加工,搭建遮荫棚,菌种栽培,生长期水分、温度和通风换气管理,光照强度控制,环境、安全要求,到采收、干制加工,无一不需要技术。

有十多年竹荪种植经验和技术的杨天洪,也遇到过病害、火灾等困难和挫折:“虽然累和苦,但是竹荪效益是玉米的20倍啊,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干!”

头戴黑帽子,身穿白裙子,脚蹬红靴子,萌态十足的“真菌皇后”闪亮登场

今年1月份,杨天洪在陶家洞村“两委”以及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流转了亩土地建起个大棚。目前,基地吸纳长期固定用工的贫困人口48人,每人年均纯收入2.4万元以上。栽种期平均每天约人在基地务工,采收、烘干期,每天至少需70人用工。此项目累计带动当地群众人以上通过务工顺利实现脱贫。同时,务工群众逐步熟练掌握竹荪种植技术,为今后自行发展竹荪种植打下基础。

在菌棚旁搭建的晾晒烘烤棚,邻村糯冲村村民马昌慧熟练地把新鲜竹荪一个个串在竹签上。说起种植竹荪带来的变化,她爽朗地笑着说:“以前大家争的是低保,我们都在挣工资。”马昌慧原来在家种烤烟、苞谷,现在基地务工,从早忙到晚上12点多钟才收工,可以加工多串竹荪,按采收、烘干一串竹荪1.3元计,每天能挣三百多元。

“现在每天出产竹荪多斤,烘干成品多斤。销售完全没有问题,老板些上门来收购。”这一茬竹荪的采收将持续到十一月份,杨天洪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了信心。

素有“中国竹荪之乡”美称的织金县是清香型红托竹荪的原产地,织金竹荪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年,该县培育竹荪菌种1.4亿瓶(3万棒),种植竹荪1.6万亩,其中个贫困村每村示范种植1亩,竹荪总产量预计达吨,总产值达9.52亿元以上,覆盖贫困人口1.8万余人,带动1万余人脱贫致富。

从菌种栽培、菌丝生长、菌蛋破壳冒顶到采摘烘干加工,小小竹荪经历了12般变化,不仅化成“真菌皇后”,更化成了富民产业,从竹荪生长形态的变化,折射出种植户的勤劳与智慧。怎么脱贫致富?织金在竹荪产业里找到了一个精彩的答案。

推荐

阅读

征兵视频

依法服兵役参军我光荣

来源:天眼新闻客户端

记者:李枫陈慧

监制:许学义编审:黎荣编辑:张河源

在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