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熊江,是织金县官寨乡凤岗村驻村干部。
贫困的现象只有一个,贫困的原因却是千差万别,全面小康只是一条路,实现脱贫的路却有千万条。我是地道的农村人,毕业后在县城工作,农村,便成为了我一生守望的地方。年10月,我主动申请参与驻村帮扶,成为了全县脱贫攻坚帮扶干部中的一员,我只想见证我的家乡走完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官寨乡凤岗村,这是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凤凰栖息的山岗。到凤岗之前,它是官寨乡面积最大、地势偏僻、尚未退出贫困行列的村。全村面积9.7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组,共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1户人。
初到凤岗,我用了近一个月,才完成全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走访。走访结束后,我试着将贫困现状分为了两大类:习惯性贫困和阶段性贫困。我也试着为自己的脱贫帮扶定了调:别让贫困成为一种习惯。整洁的环境是培育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在与临近的民生村协商后,我们共同拟定了“分村整治、联村共建”的实施方案。这一机制的出台,得到了县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并得到3万元资金支持,确保方案顺利实施。通过以组为单元,以户为基础的交叉检查和定期不定期评比,“卫生示范户”和“卫生进步户”的牌子成为了当地群众争抢的荣誉,村里的环境卫生有了明显改善,脱贫形象有了明显提升,群众生活习惯有了明显转变。
扶贫先扶智,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操,是有效防止习惯性贫困的基础。通过联系,在织金红十字会、乌蒙利民公司和中科纬教育的资助下,凤岗小学的名学生有了统一的校服、书包和科普读物。在发放仪式上,我们还特意为每个学生配发了一个装有一枚生鸡蛋的红布袋,要求学生一周内24小时不离身进行呵护。一周过去,孩子们似乎成熟不少,原来道路两侧的白色垃圾变得稀少起来,人与人之间感觉亲近了许多。脱贫攻坚前期靠政策,中期靠就业,长期靠产业。产业发展,是推进习惯性贫困向阶段性贫困转型的重要途径,是巩固脱贫成效,彻底消除贫困的重要抓手。从来到凤岗村的第一天起,我就一直在思考着这片土地到底种些什么好?在分区域对土壤取样化验后,带着村里的干部和群众代表,我们考察了百香果、金秋梨的种植,还尝试着进行香菇种植。最后,在综合考虑区域气候状况、群众种植习惯和市场风险后,年,我们选定中药材作为全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打产业。采取合作社种植示范,村干部入股垂范,多品种试验典范的方式,依托海拔高差的独特区位优势,种植博落回亩,头花蓼亩。同时,还试种了白芨和党参等品种,涉及7个村民组,户农户。其中,贫困户28户93人。
发展产业既然叫做革命,就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博落回价格飙升,来年面积会稳步增长,让我们信心满满;而头花蓼长势不好,效益偏低,也让大家情绪低落。但是,在面临失败时,我们迎难而上,迅速在头花蓼基地上补植了紫薯,一年的时间里,在同一片土地上进行了两次产业调整,竭力将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两年时间,一路走来,经历风雨,也见到了彩虹。有过辛酸也有过彷徨,但初心不变努力不止,每一天,都会成为我永久的回忆。
我忘不了村里关于谁是第一颗纽子的争论,我忘不了贫困老党员杨正新收到迟来的赔偿款时的眼神,忘不了年过七旬的曾加发夫妇俩好客的朴实,忘不了杨国平老人酒后叫我老熊的亲切称谓,更不会忘记在我驻村期间给予村里支持的相关单位、爱心企业、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帮助。
凤岗,不是我故乡的故乡。
凤岗人,都是我的家里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泽尔整理编辑何涛编审王璐瑶杨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9021.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9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