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得锃亮的蓝色安全帽,有些泛白的蓝色工作服,一块满是磨痕的工作牌,一个装着各式工具的工作包……电网工人们时常穿梭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产业园区,用自己的坚守,点亮群众的脱贫路。近3年时间,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投入上百亿资金,为贵州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群众:从“用上电”到“用好电”在贵州省织金县八步街道新化村,说起以前缺电的日子,话少的贫困户孙凯立顿时有了兴趣。缺电,影响的不仅是村民的生活,还有大伙儿挂念的收入。年,借着扶贫政策,孙凯立咬牙申请了5万元的特惠贷,发展养殖、酿起了苞谷酒。刚要准备大干一场,烦心事接踵而至。“加工饲料的设备功率不到2千瓦,在白天愣是转不动;用小水泵抽水酿酒,电压小了,一滴水都上不来。”最后弄得孙凯立也没办法,“白天用人力,到了半夜再开机器,挣得没多少,只能勉力维持。”“9个村民组、多人住得太分散,全村只有4台配电变压器,电压经常掉到伏,烧坏变压器也不是新鲜事。”八步供电所负责人杨春峰也知道状况,但要解决谈何容易?只能苦等机会。年,贵州电网实施的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对准了新化村,杨春峰立刻带人行动了起来。“先把旧变压器增容,从30千伏安扩到千伏安,再增加3台大容量的变压器。”虽然没能早点改造,但杨春峰早就提前盘算好了方案,“电线杆需要增高加密,电线也得重新拉,过去用的是裸导线,很容易触电,得全部换成绝缘线,里头铝芯的直径都是过去的9倍粗。”在大屯组,杨春峰等人没少吃苦头。“电线杆运不进去,只能找人抬。最后8人一组,跟纤夫一样喊着号子,抬着12米、0多斤的杆子一步一步往前挪,最远的足足抬了两公里。”杨春峰说,“有些地方坡陡没路,吊车开不进去,平时10分钟就能立好的杆,当时要少则两个小时,多则一天的时间。”群众住在哪儿,电网改造就覆盖到哪儿,确保不漏一户。截至年底,贵州电网共投资近67万元,帮助新化村9个村民组完成电网改造,实现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还间接带动村子摘了帽。产业:从“缓慢跑”到“加速跑”位于织金县的猫场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做皂角粗加工。从零星的小作坊,到成为全国最大的皂角精加工基地,仅在用电这一块儿,镇里就没少想办法,村民谢伟最清楚。年,常年跑服装生意的谢伟发现,在山东、河南的一些地方,生长着大量皂角树,当地人压根没当回事儿,许多皂角在熟透后直接烂在地上。好东西就这么浪费了,他决定返乡办皂角加工厂。“老家的皂角树现在没剩几棵,主要从省外收购,加工,再卖出去。”如他所料,厂子运转得很顺利,短短几年,净利润轻松突破6位数。到年,类似的厂子慢慢增到了20家。厂子多了,用电不足的短板暴露了出来。“皂角精加工需要烘干机,功率一般不超过30千瓦,之前还能正常转,后来隔几天就跳闸、停电、机器转不动,很恼火。”折腾的次数多了,谢伟都摸清了皂角精的特性,“只要2个小时不烘干,就会变质,直接造成损失。”最严重的一次,谢伟亏了20多万。“这里是单回路供电,一旦发生故障,整条线都受影响。”猫场供电所所长赵鑫介绍,“镇上的设备多了,变压器就超负荷,造成低电压,影响产业用电。”后来,贵州电网投了多万元,对全镇进行电网改造,保障产业用电。“设计了双回路供电,新增97台配电变压器,所有机器同时开着,电压也能稳定在伏以上。”赵鑫说。没了障碍,镇上的加工厂以每年30家左右的速度快速增加,现在已有家,成为全国最大的皂角精加工基地,特色产业逐渐稳固。而谢伟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仅去年他的净利润就达万元。“公司决定再投资多万,新建一个千伏的变电站,为产业发展彻底清除障碍。”赵鑫表示,项目计划下半年开工,明年投入使用。产业起来了,贫困户就业有了更多可能。村子:从贫困村到“模范村”叫得响的产业几乎没有,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15.72%,年轻人纷纷外流……39岁的驻村第一书记严召波,怎么也没料到,自己会到洛麦村驻村帮扶。洛麦村地处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板当镇,过去村民之间爱打架,手脚也不干净;后来当地倡导种核桃、石榴、中药材,结果种啥啥不成,村民闹情绪,意见大。在贵州电网结对帮扶紫云后,年9月,安顺供电局职工严召波被选派到了这里。在流转土地,发展特色产业时,严召波碰上了硬茬。“村民很抗拒,之前种的那些都没成,大家顾虑比较多。”当时镇里刚好有个食用菌的项目,严召波不想错过,但没想到阻力这么大。“当时就带着干部,分成几路,挨家挨户地磨,就是要把他们的想法给拧过来。”难度最大的一户,他前后磨了9次才做通。等去镇里开会,严召波才发现,10天内流转亩土地的任务,其他村子没完成,唯独洛麦村,食用菌项目就此敲定。整整个大棚,年上半年正式投产。“近80人的工作有了着落,一年每人最少也能挣2万元。”为了让更多人留在村里,严召波又帮助村里引进了菌棒加工厂、青贮饲料厂、生物有机肥厂等,解决了上百个岗位。“今年村里又流转了亩土地,专门发展佛手瓜、菌草、辣椒等特色农业。”尝到甜头的村民,一改往日对严召波的看法,信任就这么培养了起来。如今的洛麦村,人均年收入超过元,实现了整村脱贫。这个过去的贫困村,也成了当地的模范村。《人民日报》(年07月13日13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960.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