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沿着蜿蜒的通村公路翻山越岭,记者一行来到织金县后寨乡路寨河村,起伏的山峦上翠色蔓延,郁郁葱葱的森林把村庄包裹得甚为严实。
海拔较高加上气温下降,让仲春时节的路寨河村在朦胧薄雾中透出丝丝凉意。山坡下,一个个灰色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的菌棒上食用菌正冒出头来。牛毛细雨中,勤劳的村民正忙着搭建新的大棚,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
“这小小的香菇,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拿起一个菌棒,后寨乡党委副书记杨炼笑逐颜开,“每逢香菇迎来采收期,我们后寨乡每天运往贵阳等地批发市场的香菇有两吨左右。”
在距离路寨河村不远处的三家寨村,新规划的食用菌产业基地里部分大棚已建成投用,其余正在搭建中。务工群众有的忙着驾驶叉车运输菌棒,有的忙着为菌棒消毒,忙得热火朝天。
杨炼告诉记者,这些年随着织金县食用菌产业规模的扩大,当地对菌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后寨乡抓住契机,整合产业发展资金多万元,在三家寨村打造了一个食用菌菌棒生产车间,目前是织金县最大的食用菌菌棒(袋)生产基地,不但满足了后寨乡食用菌产业发展需求,也为周边其他乡镇源源不断提供菌棒。
乡村振兴重在产业,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后寨乡平均海拔米,年平均气温16℃,森林覆盖率达68%,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中,该乡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家庭经营、抱团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为“引擎”,初步走出了一条以群众为主体、以农场为单元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新路子。
采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后寨乡目前共发展香菇、木耳、林下赤松茸等食用菌产业亩,建成香菇种植大棚个、食用菌产业园2个。培育家庭农场18个、种植大户户,带动群众就业人。年,全乡食用菌产值达.8万元。
把食用菌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后寨乡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班长、党委副书记为副班长的食用菌种植专班,聘请农技专家任技术员,全力推进产业发展。设立食用菌产业发展办公室,抽派5名能力突出、责任心强的干部具体负责调度技术服务、市场对接、金融保障、产业拓展等工作。
通过采取示范带动的模式,该乡把有种植食用菌意愿的农户组织起来,将示范基地作为学校,以技术人员为师,培育一批先行先试、懂技术的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再通过种植大户带动其他农户形成“蔓延式”发展。截至目前,已培育食用菌制种技术本土人才14人,“大户带小户”带动户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
在破解产业发展资金难题方面,该乡积极创新5年衔接期奖补激励政策,通过与银行对接并报织金县委组织部同意,把乡农商行行长明确为乡村振兴的“金融书记”,打通政府、银行和农户之间资金通道,按照“银行低息放贷、政府贴息补助、农户风险自担”的原则,在全县首个推出乡村振兴“产业贷”政策,为发展食用菌种植的农户每户提供5万元贴息贷款发展资金,解决群众想干而无钱干的问题。
同时,积极谋划产业入库项目,大力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建设完善冷库、水池、机耕道等配套基础设施。盘活入股资金,通过乡联合总社发动社员参与入股投资,并整合各村村集体发展资金,充分发挥现有资金的最大用处。年以来,累计争取项目资金.3万元,完善机耕道建设5.18公里,修建水池6个、大棚个。通过政府奖补资金31万元,撬动银行资金万元用于产业发展。盘活入股资金万元,购置全自动食用菌制种生产设备1套,购买冷链物流车1辆。
“我们计划用5年时间,实现全乡户均种植1亩食用菌的目标,全力将后寨乡打造成为食用菌特色产业示范乡镇。”杨炼表示,该乡将大力推广“政府奖补激励、农户自主经营”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力争带动全乡余户农户种植食用菌亩以上,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产业支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汪瑞梁
编辑谢朝政
二审顾野灵
三审李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