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一大早,站在家门口,看着山那边云层泛红,根据多年经验,吉庆华判断出今天是个好天气。他吃过早餐,穿上水鞋,来到田里,手扶“铁牛”开始犁田。

“以前犁田都是用牛,现在用这个‘铁牛’,省力又方便。”吉庆华说,旋耕机犁田,之前他只是在电视上看过,没想到现在自己也用上了,变成了电视里的“新农民”。

吉庆华用旋耕机犁田

62岁的吉庆华家住毕节市纳雍县昆寨乡新民村,现在生活变了,同时他也见证了新民村的大变样。

新民村位于建新河畔,一直以来,村民以种植水稻为生,建新河是新民赖以生存的资源,但因为没有桥,河也成了他们通往外界的阻碍。

因为种植水稻,早年其他村以包谷饭度日时,新民村就吃上了大米。但除了吃的,他还是和其他村一样,住草房土房,路不通,水不通,养牛耕田,养马驮煤,养猪卖钱。

吉庆华回忆,年,村民自发组织从河边挖了一条泥泞公路,村里陆续出现了相对便捷的运输工具——“马车”。年后,很多村民撬了土房,拆了草房,修建水泥房。这时,村里正式有了第一台机械化的运输工具——拖拉机。虽有拖拉机,但进村还得从河里蹚水而过,所以村民修房分为两个阶段,枯水季拉料,丰水季砌房。

新民村村委会和村级文化广场

交通工具变了,往外运东西方便了一些,村民的种植方式也变了:大米贵,种出来卖不了,种土豆玉米,一来可以卖,二来可以喂牲畜。于是,新民村掀起了一次“田改地”的热潮,除了留存供应自家吃的几块水田外,其余的都改成旱地。

脱贫攻坚后,新民迎来了大变化。

年,建新河架起了桥。年,新民通村路,通组路,联户路贯通硬化,安了路灯,添了垃圾桶,修了村级休闲广场。交通纵横阡陌,村民陆续买了小轿车、货车、三轮车。吉庆华也买了三轮车,下地时车开到地里,庄稼收割时车拉到家里。“有了车,干农活快了很多。”吉庆华说。

新民村“玛瑙红”樱桃地里套种葛根

基础设施完善,临河地理条件好,怎样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提上了新民村的发展议程。

年,新民村开始在稻田里试养“稻花鱼”,对接毕节市农业农村局免费提供鱼苗斤,投放38亩稻田,还种植葛根亩,帝王李亩,蔬菜、早熟马铃薯等余亩,亩“玛瑙红”樱桃也开始挂果。此外,得益于“积分超市”,村里的环境卫生也变好了。

新民稻田航拍图景

现在,新民村已列为纳雍县乡村振兴示范点。在发展思路上,村两委也明确了思路:结合新民平坦的地形和水资源,将旱地改为水田,粮油轮作,发展民宿、农家乐等,将新民村打造为“金色油画”,农旅结合,让村民稻花香里说新民。于是,新民又掀起了“地改田”的热潮。

“村里面的示范点建好后,我打算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叫回来,用自家的房子开一个农家乐,多赚点钱。”看到村里的规划,吉庆华也明确了自家的规划。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周恩宇

编辑徐微微

编审闵捷杨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