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农民日报》第六版聚焦深度贫困栏目刊发《不落一人不掉一户——贵州省纳雍县勠力攻坚战深贫》一文,全文如下:
切桑叶、进蚕房、喂幼蚕……在纳雍县勺窝镇,喂养桑蚕是当地农民罗幺妹一年多来最重要的事。
自去年4月从农家妇女转变为每月收入元的技术员,罗幺妹成为种桑养蚕这一古老产业的“门徒”。养蚕,亦成为她人生中美丽的变奏。
在纳雍县,像罗幺妹这样在党委政府帮助下发展产业,实现脱贫的贫困户不胜枚举。
纳雍县是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贵州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近年来,纳雍县通过实施产业扶持、易地搬迁、教育和健康扶贫、生态补偿、社会帮扶等,贫困状况得到了巨大改变。截至去年底,全县22个贫困乡镇全部摘帽,个贫困村出列,户、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96%。
大山上有小山,小山上乱石如麻,光秃秃的山崖裸露于蓝天白云之下,满目苍凉。石头与石头之间的缝隙中,依稀有些泥土,可以种上一窝苞谷——这就是纳雍县的“先天条件”,“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纳雍冲出困境的发展共识。
“每年二月樱花盛开时,总溪河畔鸟语花香,游人如织!”厍东关乡陶营村村民杨有勇谈到“玛瑙红”樱桃,娓娓道来。
“以前荒山荒坡只能种些洋芋、苞谷,只够填饱肚子,改种玛瑙红樱桃后,收入大大增加。每年我都组织村民除草、施肥,采摘时节,以每公斤4元的价格给村民发工资,还得管饭。”杨有勇乐呵呵地说。
“每年樱桃成熟时,都会有数万人到厍东关乡基地采摘,这不仅解决了樱桃的销售问题,更带火了旅游。”厍东关乡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周钰告诉记者,现在,厍东关乡约70%的村民都在种植玛瑙红樱桃,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其中盛产期余亩,初产期余亩,每亩可实现产值元-1元,带动了厍东关乡多人脱贫致富。
一座海拔米,名为“山神箐”的山,曾经因采煤千疮百孔。谭正义曾是搞煤矿开发的“知名人士”,看着因采煤被破坏的生态,立志要把山“救”回来。从年,历经多次失败的谭正义,硬生生建起了多亩高山茶园。
从“毁绿”到“懂绿”,谭正义呵护培植了一个绿色生态的长效产业。
行走纳雍,目之所及,茶园绿意盎然,瓜果飘香,鸽子花迎风绽放。“年,纳雍县已完成种植5万亩茶、7万亩皂角、8万亩刺梨、52万亩马铃薯、11万亩辣椒,一个个生态产业在高原大地上成长壮大,纳雍县的森林覆盖率也因此升至58.95%。”纳雍县委书记彭华昌说。
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后硬骨头如何啃?
“董地乡要争取6月30日前把所有短板全部补齐,不仅要按时完成任务,而且要实现高质量脱贫。”董地乡“90后”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陈彬话语间有青春的热血和冲劲。
今年以来,全乡个红托竹荪大棚已经建成,亩辣椒、亩蔬菜种植有序推进;新增30万羽蛋鸡养殖场,新建头规模养牛基地,继续推进地方特色品种糯谷猪产业化示范,拉动全乡养殖业发展;塑料包装厂已经投产,地膜厂正在加班加点建设,两家工厂的年产值将达多万元……
贫困,“贫”与“困”常常连在一块。“那时候呀,没公路,去大定(大方县)一趟,要走上几天。”纳雍县化作乡安山村91岁周光文老人说。
年,纳雍县开始建设建制村硬化路,年,村村通公路全部实现,年5月,实现30户以上村民组“组组通”硬化路。“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没想到我家能够搬到城里,生活得这么好。”在纳雍县易地扶贫安置点白水河社区,许忠华在他余平方米的家中说道。
据了解,纳雍县规划的易地扶贫搬迁户人已全部搬迁完毕。纳雍县致力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解决就业创业难题、织密社区治理体系、丰富文化服务内涵、建设基层党建堡垒等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让搬迁群众搬得安心,住得舒心。
“目前,我们正在加快查漏补缺,千方百计补齐影响脱贫摘帽的短板,进一步稳固脱贫成果,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不落一人、不掉一户。”彭华昌斩钉截铁地说。
阅读推荐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刘久锋
图片为毕节日报全媒体中心资料图
监制:罗星星编审:黎荣
原标题:《不落一人不掉一户,纳雍县脱贫有底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