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工网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原标题:同心共圆脱贫梦创富路上启新程

图①: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全貌。工人日报-中工网通讯员苟国伟摄

图②:施康正在通过直播为家乡的特产“带货”。工人日报-中工网通讯员杨子龙摄

“只要路子对,不怕没钱赚”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王鑫方大丰

正月十五刚过,湘西大山深处的十八洞村村民就忙活开了。

“今年准备在油茶种植上探探路子。”十八洞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副理事长龙金彪正忙着细化方案。年前,合作社成员经过多轮“磋商”,决定今年要利用流转土地,继续试种高效经济农作物。

从小吃惯山上的野山茶油,龙金彪是十八洞村年轻人归“巢”的代表之一。初中毕业就外出闯荡,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促使他返乡创业。龙金彪跟着村里的养蜂能手学起了养蜂,妻子则在村里当起了旅游讲解员。

被选为合作社的副理事长之后,为合作社引项目、找资金、寻销路,成了龙金彪平时操心最多的事,养蜂反倒成了他的“副业”。

如今这个深山苗寨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示范村,也给各家各户带来了致富的新门路。不少人家收拾整洁,开起了苗家风味的民宿。

过完年,村里的游客和参观团又渐渐多了起来,杨超文在他的“幸福人家”农家乐忙出忙进。他亲自当厨师,酿苞谷烧酒、米酒,翻晒腊鱼、腊肉……

和龙金彪一样,杨超文在回村前,也一直在广东、浙江等地打工。年底,杨超文听说家乡的变化,当即辞工返乡,回到家乡办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虽然因经验不足,没开多久就歇业了,但在开店过程中“也学到不少”。年又重整旗鼓,申请了5万元贴息贷款,重新办起农家乐,生意红火;年,还在村里开了农家乐分店——店名“感党恩”,以此表达十八洞村民对党的感恩之情。

最近两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杨超文的农家乐生意多少受了影响,但他并不气馁。“困难是暂时的,只要路子对,不怕没钱赚。”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人均年纯收入已由当年的元增长至年的约2万元。

2月,料峭的春寒依然笼罩着这个湘西苗寨,但“洞主”们创业致富的热情是挡不住的。施康是十八洞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原本在长沙工作的他,和好友瞄准直播带货风口,回到十八洞村,为村里的农特产品“代言”……

图③:搬迁群众在社区创业卖卤肉。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李丰通讯员王堃宇摄

图④:王文娟展示其所在企业生产的校服。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马学礼摄

妈妈“校服梦”,女儿圆上了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马学礼

2月21日清晨,7点半刚过,地处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的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便开始了一天紧张忙碌的生产。

在这家以生产校服为主的企业里,王文娟工作已满1年,近30万件校服经过她和车间女工的手流向宁夏各地,她很是自豪。

36岁的王文娟出生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白崖乡黑窑洞村,这里地处“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她对故乡的记忆中,干渴、饥饿成了主基调。好在父母还算开明,节衣缩食将她送入了学校。在白崖乡中学读初二的那年,王文娟生平第一次听说穿在转学而来那位同学身上“帅极了”的衣服叫“校服”。但直到高中毕业,王文娟都没有实现穿上“帅气”校服的梦想,只能在遗憾中结束了学校生活。

外出打了几年的工,王文娟回到家乡结婚成家。1年后女儿出生,贫困、辍学、早嫁,家乡很多女孩子如此的命运让她对孩子的未来忧心忡忡。急切中,她想到了政府倡导的移民。年,王文娟和丈夫、孩子搬离故乡,来到几百公里之外的闽宁镇。尽管人生地不熟,但她明白,只要人勤快些,这里可以改变自己一家的命运。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为了彻底扭转西海固地区的贫困面貌,宁夏陆续实施移民搬迁工程。闽宁镇是福建与宁夏对口扶贫协作建设的移民示范区。20多年的时间里,宁夏南部山区西吉、海原等县区的贫困群众陆续移民至此,在各方的帮扶支持下,这里逐步建成了幸福的新家园。近万名建档立卡户在这里脱贫出列,闽宁镇也因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的骄人成就名动四方。

王文娟怀揣着希望慕名而来。辛苦打拼了几年,夫妻俩置地建房站稳了脚跟,有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收入,生活日渐轻松。

“女儿在镇小学报名那天是我最幸福的一天。”王文娟回忆道,当天报名时领取校服,一套86元,她一下子买了两套。“让孩子换着穿,弥补一下我的遗憾。”她说。

去年初,因为有一定的流水线生产经验,王文娟应聘到富贵兰公司,在后整车间负责成品把控和包装,和各式各样的校服有了“亲密接触”的机会。当个别员工对生产工艺有所忽略时,她就会严厉提出批评:“要让每个孩子都穿上最漂亮的校服,给他们留下最美好的记忆。”

图⑤:山西和顺县易地扶贫搬迁小区梁余新苑。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杨登峰摄

图⑥:工人在富贵兰公司生产车间工作。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马学礼摄

搬迁社区居民的新梦想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李丰

2月20日,在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惠民街道内的织金县清达服饰织造有限公司,服装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尹燕在工位上飞针走线,有条不紊地加工着面前的布料。

“我们一家之前是贫困户,搬迁社区后日子越过越好。”她激动地告诉记者。

尹燕记得很清楚,14年前,那时家里最值钱的就是一台13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还有一张婚床。那时村里大部分家庭都是他们这样的贫困户,很多人靠外出打工为生。

由于没有什么技术和文化,尹燕一直就在纺织厂做最底层的小工,丈夫则去了工地打工,夫妻俩一干就是近10年。直到年,乡里面通知她家要搬到县城,夫妻俩的命运就此发生了转变。

年~年,贵州万贫困人口陆续告别“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荒凉大山,迁向城镇、迁向园区、迁向充满生机活力的地方,开启了崭新的人生。因为是贫困户,尹燕一家按政策分到了一套多平方米的新房,搬到了县城中心的惠民街道。“这里有学校、卫生院,与老家之前的居住条件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她激动地说。

惠民街道是织金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居住着来自织金33个乡镇(街道)的户名贫困搬迁群众。为完善搬迁后的服务体系,街道办建立了挂牌联系、定期走访、服务承诺、民情会商、联席会议等制度,切实解决群众生活、就业创业、生产发展等困难和问题。

得知尹燕在纺织厂打过工,惠民街道的社区干部主动登门拜访,建议她去楼下的扶贫车间上班。在这里,她不但学会了包边,也学会了以前从没干过的上拉链和裁剪。最高1个月,她拿到了多元钱的计件工资。“这是我以前工资的2倍,我在家门口既能带孩子又能挣钱,现在很满足。”

入住新家后,最让尹燕欣慰的是,丈夫用自己的手艺把家里装修一遍,然后用他赚来的钱给家里买了一个56英寸的大液晶电视。

“我准备好好打工学技术,3年后买个车,将来再换个大房子。”尹燕告诉记者,搬迁后的家里,越来越有家的味道。而她自己,对生活也越来越充满希望。

图⑦:年通车的武倘寻高速一景。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多亏隧道开通,我的伤才治好”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赵黎浩

13岁的独龙族小女孩普艳芳现在有个小目标,新学期能把乒乓球、羽毛球和篮球的技术提升一下。趁着假期,她除了帮父母做家务活外,常常约上三四个好朋友去打球……独龙族脱了贫的生活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盼头。

2月18日,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独龙江乡孔当村,普艳芳对记者说,她身上的疤痕只有一点点了,相信很快就会没有了。

时间回到年4月的一天,普艳芳在家中看书。由于早上天气冷,她生了堆火取暖,不料发生意外被烧伤,烧伤面积达45%以上。

不幸中的万幸是,当年4月10日,独龙江乡隧道贯通。独龙江边境派出所民警回忆,贯通4个小时后,普艳芳被送到隧道口,然后顺利转运出大山,最后被送往北京治疗。

“多亏隧道开通,我的伤才治好。”普艳芳说。

再过几天,普艳芳就要开学返校了,她告诉记者,在学校里能吃到牛肉、猪肉、鸡肉,每天有4种菜可以选择,有时还会去学校外买粑粑吃。“以前没有菜,只吃饭,现在可以吃很多不一样的菜。”

不愁吃穿,这是独龙江乡老乡长肯国清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没有脱贫的时候独龙江乡挺难的,老百姓的粮食不够吃。”他说,当时物资运输困难,只得请马帮工人帮忙运送米、油、盐巴等生活物资。

独龙江乡地处崇山峻岭之中,65公里长的人马驿道是与外界联通的唯一通道。每年冬春季节大雪封山,独龙江乡都被封闭隔绝长达半年之久。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独龙江峡谷成了“生命孤岛”。

随着一声巨响,全长6.68公里的独龙江隧道贯通,独龙族群众彻底摆脱了被封闭隔绝的历史,独龙江乡到县城的时间从3天缩短到7个小时。这加速了脱贫攻坚的进程,独龙族在年底率先实现整族脱贫,和各族人民共同迈向小康。数据显示,年,独龙江乡新增机动车70辆,全乡共有机动车辆,85%以上的家庭拥有了机动车。

责任编辑:朱晶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