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大山,搬走贫困,迎来小康。纳雍县易地扶贫的“大转移”,让搬迁群众实现了村民向居民、农民向市民的转身,交出一张群众满意的时代答卷。
搬出:干部跑断了腿
“多半石头夹点土,包谷才长二尺五。石头喷水漂水岩,深山百姓生活苦……”这段顺口溜,一直在纳雍县羊场乡菜子地村周边传唱,主角是该村的漂水岩组,也是它的真实写照。
漂水岩有上寨和下寨两个自然村寨,大山将这两个自然村寨包围,这样的包围既是怀抱,也是束缚。
石头夹土,在这样的石漠化严重的土地里,对于以种植业为生的漂水岩村的村民,想要生活富余,并不容易。
路,也是漂水岩摆脱贫困的限制。
漂水岩外出只有一条“毛狗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菜子地村委会单程需要2个小时,到羊场乡政府驻地需要3个多小时。它不是距离最远的一个村民组,但耗费的时常却是最长的。
赶集,是这里多年养成的习惯。因为去乡里集市很远,周边村民就在菜子地的邻村戈落村自然形成了一个小集市,村民每逢星期五就在这里进行交易,每星期一次。
菜子地村没有小学,漂水岩组的孩子上学,分赴两个地方,上寨到戈落村,下寨到古达乡和平村,但无论是在哪,上学都得“起早贪黑”。
恶劣的地理环境,让漂水岩似乎成了“绝地”,想要“突围”,难度不可谓不高。
脱贫攻坚,给漂水岩组的村民带来了摆脱大山的希望,年,漂水岩组被列为整寨搬迁对象。
王建是菜子地村的一名扶贫特岗,提起漂水岩的搬迁工作,他很感慨。
王建回忆,得到漂水岩要整寨搬迁的计划,他既欣喜也头疼,欣喜漂水岩的村民能搬出大山谋幸福,头疼村民大多数没走出过大山,搬迁工作肯定难度不小。
在乡驻村领导的组织下,驻村工作组及村支委在村委会办公室开了研讨会,研判怎么说服村民搬迁,决定多方组织力量,按“一对一”结对的方式开展“动员”工作。
上寨的村民张天全,几个孩子在歌乐小学读书,来回要花两个小时,天不亮出发,天黑才回到家中。张天全曾在外务工几年,见过“世面”,张天全家便成了“动员”工作的突破口。
第二天一大早,王健等在村工作人员带领着“一对一”结对负责人便走进了“上下两寨”,首先到张天全家中劝导,“你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娃娃考虑,搬进城里,娃娃读书方便,你务工也方便……”张天全思考了好大一会儿,觉得也是这个理,就同意搬迁,张天全也是全村同意搬迁的第一人。
首战告捷,工作组备受鼓舞,当天一口气就说服了4家农户搬迁。
几日后,第一批共4户人家在政府工作人员和村干的帮助下,搬进纳雍县易地安置点白水河社区,“房子是装修好的,家具、电磁炉、电饭煲、电视机等政府买了,我们是直接拎包入住的,刚进去时,环境的确好得让我自己都惊讶……”。从破旧的房屋到窗明几净的新家,张天全回想起当时的感觉笑得合不拢嘴。
第一批搬迁完成后,第二批的搬迁又遇上了瓶颈。村民们还是担心:“城里环境怎么样?搬到那儿怎么生活?……”
村干部和工作组又开着车,轮番带村民到安置点实地考察,并带到已经搬迁的张天全等人家中,了解搬来后生活的变化。回村后,不用村干上门劝导,村民就陆陆续续地找到他们,同意搬迁。
年8月30日晚,工作组连夜冒着大雨,将下寨组村民罗六妹的家具搬上车,运进城,搬进她在安置点的新家后,漂水岩51户人搬迁完成。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到纳雍县城32户人,自行建房搬迁19户51人。
漂水岩当时搬迁之景 张晓勇摄
为了让搬迁群众适应城市生活,羊场乡按“结对”的方式派出干部对搬迁群众进行一对一帮扶,并要求帮扶干部和帮扶对象生活一天,领着他们认路、认门牌、逛超市、买东西、坐公交车,到菜市场买菜,教他们使用电器……打消他们从村民到居民带来的顾虑。
漂水岩的易地扶贫搬迁只是纳雍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纳雍共搬迁户,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整体搬迁自然村寨个,搬迁人口人,占搬迁任务的48.7%。共规划建设安置点16个,目前,安置点建设完毕,人已搬迁完毕。
稳住:政府想好了招
“没想到我家能够搬到城里,更没想到搬到这里能够生活得这么好”。在纳雍县易地扶贫安置点——白水河社区,徐忠华在他余平方米的家中说道。
许忠华原是纳雍县乐治镇黄泥冲村许家寨组的村民,该村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靠天吃饭,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年,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安排,黄泥冲村几乎举村搬迁,许忠华全家搬到了白水河社区。
刚来时,许忠华心里也不是滋味,小区环境糟糕,道路两旁几乎成了“垃圾处理站”,居民家中阳台上堆得“五花八门”……
为了解决社区治理的这些顽疾,建设清洁、和谐、安定的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纳雍珙桐街道办事处党工委积极探索出了“百姓讲评会”的居民自治模式。通过了半年的试运营,于年3月,正式成立讲评会。逐步发展成为纳雍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的一道亮点,呈现出“百姓选百姓贤、百姓说百姓事、百姓评百姓理、百姓帮百姓改”社区自治的新风貌。
纳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鸽子花风情小镇 张晓勇摄
白水河社区“百姓讲评会”会长林建树介绍,“百姓讲评会”通过百姓与百姓间的“选、说、评、帮”四个环节,以威望、正气、公心等标准,从社区居民中选出十三位讲评员,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结合社会治理、环境卫生、民风民俗、婚姻家庭以及邻里关系五个方面,以积分形式进行说评,每月进行一次评选,积分高的进入先进,获得一些日常日用品等奖励,积分低的则进入后进,讲评员进行一对一帮教,帮助其转化提升。此外,年终进行一次大评,积分的高低将会决定社区公共门面的分红配额,以及优先推选为社区“道德模仿”“文明标兵”“最美家庭”等。
现在,许忠华是社区出了名的“老好人”,而如他一般的“老好人”,现在有很多,在大家比着干、比着改的氛围下,社区的环境风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目前,“百姓讲评”在纳雍县的各个易地安置点得到推广,成为社区治理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安居乐业,安居是前提,乐业是关键。
由住宅楼门面改造的小“车间”宽敞明亮,在白水河社区扶贫车间里,11名缝纫工人正在紧张忙碌着赶制校服,缝纫机旁整齐堆放着加工好的中小学生校服成品。
“一个月收入多元,中午回家给孩子做饭也不耽误。”正在忙着的向柳介绍说。
41岁的向柳,原是纳雍县骔岭镇坪箐村小屯组村民,她家年被识别为精准扶贫户。根据政策,她家年被列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同年10月搬到白水河社区。过去,只有一条蜿蜒的小路延伸进村,而向柳家,去乡镇上来回要两个小时,村里虽有村小,但小孩读书来回至少也得一个半小时左右。
搬到白水河社区后,向柳一家分到了平方米的房子,也是“拎包入住”。
搬迁后,向柳一家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务工就在家门口,孩子们也都就近入学,小区绿化好,基础设施完善,闲暇之余,向柳会带着孩子逛逛街、串串户。
据介绍,纳雍县“社区+扶贫车间”模式,实现了移民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纳雍县大力发展社区工厂,探索出了“社区+扶贫车间”纳雍模式,“社区扶贫小工厂”成了“就业扶贫大产业”,为纳雍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蹚出一条新路。在珙桐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高云看来,移民搬迁与兴办产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产业发展和扶贫车间为搬迁群众提供稳定的就业增收渠道,还有效解决了‘三留守’等社会问题,改变了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也实现了农民、企业、政府的共赢。”
在寨乐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群团工作站,每天下午4点左右总会聚集一批群众,他们要在这里参加工作站举办的各种活动。
在工作站的“志智讲堂”,寨乐镇政府及寨乐中学老师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借助课件,正在给搬迁群众讲述交通安全、食品卫生、预防溺水、预防煤气中毒等知识。
工作站的文体活动中心,则是孩子们的乐园,跑步机、大小花鼓成了他们爱不释手的玩具。
在工作站的“希望小课堂”,喜欢看书的孩子正在认真翻阅他们喜欢的书籍。“积分超市”里,工作人员向群众解答积分来源、兑换规则。群众核对积分后,领到了心仪的生活用品。
为了让搬迁群众更快地实现村民向居民的转变,纳雍易地安置点都建立了群团工作站。通过凝聚群团力量,为搬迁群众扶就业、扶文化、扶志气,助推移民群众尽快融入城镇生活。
感恩:大伙都说政策好
“能住进城里,要感谢党和政府呀!”在纳雍县易地扶贫安置点蟠龙社区,张代平在新家中乐呵呵地说。
张代平是化作乡以卖村地隆坡组的村民,10多年前,外出务工的他带着几沓“红票子”回到老家,满心欢喜地准备建新房,可不久,猝不及防的一场大病引起肢体残疾,使这个家庭摇摇欲坠。
“治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当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患病在家,张代平日渐消沉,幸得孩子懂事,妻子不离不弃,他的心态才慢慢地变得乐观。
但生活上,张代平家还是过得“紧凑”,房屋是茅草屋,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吃的仍是“包谷饭”。
年,当地政府给张代平家的房子盖了瓦,但多年的风吹日晒,瓦开始风化,又开始漏雨。
年,张代平家被列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搬到蟠龙社区后,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张代平1个孩子在都匀上大学,1个在纳雍五中就读高二,都享受了国家的资助,妻子在县城周边打零工,补贴家用,“冰箱里有菜有肉,日子过得还算富裕……”日子一天天变好,张代平笑得合不拢嘴。
在蟠龙东社区的新家里,张代平满面微笑
“我家能过上好日子,要感谢政府……”同样住在蟠龙社区的曾祖英这样表达对政府的感恩。
曾祖英早年外出务工,伤了右手,截肢后落下重度残疾,治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生活“苦不堪言”。
年,从水东镇老包村李家寨组搬到蟠龙社区,曾祖英一家分得了平方米的房子,家具政府买了,真正的“拎包入住”。
现在,曾祖英的丈夫李江外出务工,补贴家用。大女儿在水城读高中,小女儿在纳雍思源学校读初中,都是住校。她爸妈在老家开了个小卖部,闲暇时就到老家,帮助爸妈照看小卖部,“现在的日子不知比以前好了多少倍……”告别了“人背马驮”生活,孩子告别了“两头黑”的求学日子,曾祖英很高兴。
搬出大山,过上好日子,搬迁群众纷纷表达了自己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吃着奶,不能忘了娘。”是记者在纳雍易地安置点采访时,听得最多的一句话。
复垦:荒山披上了绿装
“取他山之土,覆该山之石”,是纳雍县易地搬出地的真实写照。
纳雍县易地扶贫搬出地大多是土地贫瘠,地块破碎,石漠化严重。根据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林则林的原则,对易地扶贫搬迁的土地进行复垦复绿。
如漂水岩这样整寨搬迁的村寨,海拔高、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年4月份修通通组路,但山陡路急,使其在复垦复绿上,难度极高,如何把土地盘活,成了菜子地干部的难题。
最终,经过研判,结合周边地理形式,干部们请来农用车,从比较平的地方“采土”,把土拖到漂水岩路边,干部群众齐上阵,抬土覆山石,直到看不到裸露在外的山石,漂水岩的“覆山”才得以完成。之后,根据“三宜”原则,羊场乡决定将漂水岩恢复成林地和草地,年底,将村寨的土地都种上核桃树,纳入退耕还林管理。
年5月,根据国储林土地管理原则,漂水岩的林地、土地、宅基地又录入国储林系统,漂水岩的搬迁农户享受“三地盘活”政策,享受双重政策补贴费用。
漂水岩对于土地盘活的做法,是对纳雍县委县政府关于易地扶贫搬出地政策的灵活运用。目前,纳雍全县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政策,对易地扶贫搬出地土地的复垦复绿已经完成。
换一个地方,开启一段新生活,孕育新的希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恩宇
编辑 顾野灵
编审 李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