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贵州是中国劳务输出大省,每年约有数百万农民工赴中国各地务工。年,该省人口净流出达到了万人,相当于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随着大批男性青年离开,到工业化程度更高的城市寻求高收入和稳定的工作,大多数女性选择留在家乡照顾老人和小孩。

年,贵州省下发了《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在全省推动实施“锦绣计划”。项目实施以来,全省已成立妇女特色手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余家,从事手工产业及辅助行业的妇女近50万人,妇女特色手工产业产值已达到60亿元,引导广大妇女走出了一条依托独特民族文化资源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创新发展之路。

过去是生活技能,如今成脱贫产业。贵州少数民族妇女们靠着一根针、一双手、一群人、一件事,绘就了一幅脱贫致富的锦绣画卷。即便是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也阻止不了她们前进的步伐。

今年45岁的杨美是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人,她年轻时和丈夫在省会城市贵阳讨生活。大约20年的时间里,他们做过保洁,干过苦力,每月工资合计多元。

杨美说,他们别无选择。“刺绣和蜡染是我从小做到大的,在我的家乡,这是大家都会的手艺活儿,谁会将它作为赚钱的技艺呢?”

“在过去,刺绣只是为了日常使用和自我满足。我们会花上好几天的时间制作一件漂亮的嫁衣,上面绣满了象征幸运的花纹,祝福新嫁娘们拥有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她补充说道。

年的某天,杨美在建筑工地和丈夫一起卸沙子时发生意外受了重伤。“从那以后,我再也不能干重活儿了。”杨美回忆道,字里行间充满了痛苦和遗憾。

经过一年的恢复,她找到一份新工作,在贵阳一家销售民族文化特色产品的公司做绣娘。

年,在“锦绣计划”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杨美回到家乡发展苗族蜡染和刺绣手工业。她带回了一条条普通的围巾,召集当地绣娘在上面绣出少数民族风格的花纹,然后送去贵阳售卖,非常畅销。于是她出资5万元,与织金县另外4名绣娘一起成立了水榭蜡染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

这对于杨美来说是门稳赚不赔的生意,首先贵州省政府每年会给予“锦绣计划”万元的专项资金保障。其次,合作社还能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帮扶下与电商企业签订协议,由企业聘请设计师对需要的产品进行设计,然后下订单由合作社组织绣娘进行生产制作。

杨美说:“企业出创意,绣娘出手艺。”

目前杨美的合作社已吸纳多名绣娘,其中贫困户多人。合作社里年纪最大的绣娘69岁,最小的才8岁,是杨美的女儿,时常帮着做绣品。

杨美说,县里过半家庭的男性劳动力在外务工,只有逢年过节和丧葬才会回家,当地风俗女性不能主持丧葬。留守的基本是老人、妇女和小孩。

“以前大多数妇女,尤其是50岁往上的,只能在家做手工艺品或者上山采药到集市上卖了挣点钱。现在她们能在合作社做工了,月收入-元不等。年轻的绣娘们也愿意回家就业了,在合作社做工养家糊口的同时能够多多陪伴家中老人和小孩。”杨美说道。

截至目前,织金县现有妇女特色手工企业、专业合作社67家,从事特色手工产业的妇女人,带动脱贫人。

今年42岁的罗英是织金县茶店乡海马村绣娘蜡染刺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以前在福建省一家服装厂打工。

她于年回乡开了一家蜡染制品店,四年后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与另外4名绣娘一起入股开办了合作社。

“零几年在福建打工的时候一年收入才1万多,饭都吃不饱,现在的生活想都没想过。”据罗英介绍,合作社现已发展绣娘余名,其中贫困户73名,去年订单创收超过万元。根据绣品的数量和销量,绣娘们的月收入-元不等。

杨美和罗英告诉记者,往年这个时候已经能接到很多订单了,但今年由于疫情影响不能把手工艺品带到各大城市去展出、谈合作,订单大幅减少。

罗英说,去年第一季度合作社接到了30多万元的订单,今年自2月初复工复产以来,只接到了2个订单共计7万元。“受疫情影响,以前的很多大客户,尤其是是工厂,暂时停工了。”

目前绣娘们主要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展示蜡染刺绣技艺,在线销售产品,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充分发挥产品在家就能制作的优势,“宅”在家中发展“居家经济”。

杨美说:“如今我们靠着一门手艺便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孩子就睡在身后,老人陪伴在跟前,再也不用去外地讨生活了。即便是疫情也不能将我们击倒!”(记者徐好雨杨军编译赵妍迪)

原文见4月9日中国日报17版英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9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