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初晴,气温虽低,位于贵州乌蒙山区的赫章县结构乡大山村却是一番火热的劳动景象:村干部正组织人力修建机耕道、蓄水池,不少村民正翻犁土地。

“为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村里正在修建7公里机耕道,4个蓄水池,将辐射亩土地,有效改善村里的农业基础设施。”大山村党支部书记李天艳说,大山村年脱贫以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做强农业产业。

“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领群众种植了亩马铃薯和亩魔芋,还争取政策补贴村民养牛,每户每头牛补贴元,如今全村实现了户均1头牛的养殖规模。”李天艳说,大山村有序实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村里对年因病返贫的4户6人及时纳入帮扶,全力扫除帮扶盲区。

自精准扶贫实施以来,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贵州省不断攻克一个个“贫困山头”。作为全省扶贫任务较重的毕节市,更是持续推进精准扶贫。年11月23日,随着赫章县、纳雍县、威宁自治县脱贫摘帽,贵州贫困人口最多的毕节市全部脱贫。

年以来,毕节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建立健全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等,防止规模性返贫。在持续做好脱贫成果巩固拓展的同时,毕节市以特色产业带动为着力点,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努力绘就乡村振兴“实景图”。

隆冬时节,在黔西市绿化乡脆红李种植基地里,不少农户正在除草。“管得好才长得好,我家20亩脆红李去年收入约10万元。”绿化乡石桐社区脆红李种植大户朱德贵说。

山下菜园,山上果园。如今的绿化乡不少村(社区)与过去“只见山头不见树”形成鲜明对比。过去,绿化乡石漠化较严重,全乡耕地石漠化率曾接近50%,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

近年来,绿化乡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脆红李,既为治理石漠化找到了路子,又为经济发展找到了方向,1.5万亩脆红李已经成为绿化乡的发展名片。

“因地制宜选产业,如今乡里余亩脆红李已实现挂果采收,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撑。”绿化乡党委书记谭政说,为拓展村民增收渠道,优化产业结构,乡里还引进制酒企业,搞果酒生产,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绿化乡引进的贵州溪源果酒有限公司已投入生产,生产车间里共有22个储存罐,可储存近56吨果酒,有效促进村民增收,带动产业升级。

抱团发展也是毕节助推乡村特色产业壮大的有效途径。在织金县猫场镇,过去分散的小加工作坊通过不断抱团发展,如今将“小皂角”做成了大产业。

目前,猫场镇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皂角加工集散地之一,种植皂角超过4万亩,年加工销售皂角精余吨,销售产值达3亿元,覆盖带动2万余名群众增收。当地围绕皂角经济逐渐形成了集种植、加工等为一体的皂角产业集群。

强化特色产业的同时,毕节市还通过完善“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经营模式,不断打造农业品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年,毕节市共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5%,农业总产值增长8.5%。全市累计销售各类农特产品达.3万吨,销售额共计.6亿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