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的专业性赋予了其劳动性,这也是相比中小学和普通高校而言,职业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优势的原因。”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副校长王政敏说。
近年来,劳动教育已然成为一个热词,频频进入在人们视野。随着各类指导文件相继出台,更是在各级学校中掀起一阵劳动教育的浪潮。种菜、学炒菜、做家务……各式各样的教育方式百花齐放,其中,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也是亮点纷呈。
劳动意识的培养
打扫教室卫生
在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每天上午7时许,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看见一群群身穿校服的学生,他们拿着扫把、垃圾桶等工具打扫着校园。
与当下许多学校聘请保洁人员打扫校园卫生不同,让学生参与打扫校园,这是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建校以来的一个传统。王政敏说,生活处处是劳动,不单是打扫校园,还有整理着装、宿舍卫生等,学校都严格要求师生做到干净整洁,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教育更能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
此外,王政敏向记者介绍,在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每年新生入校,都会有专门的劳动教育宣讲,让每一名入学新生都充分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劳动教育在这里已经成为是一门必修课程,从入校到毕业,学生要完成相应劳动任务,才能获得劳动教育课学分。
引导垃圾分类
“学分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希望学生能够重视劳动教育,在劳动过程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以更加务实的心态面对当下的社会竞争。”王政敏说,劳动态度端正后,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才会更刻苦。
教学中的劳动元素
除了在劳动意识培养上下功夫,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还特别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劳动元素。
走进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烹饪部的实训楼,楼道空气中都弥漫着各类菜品的香味,在烹饪部教师陈清清的带领下,记者寻着香味推开一扇扇实训室大门,西餐室里黄油与面包的香气扑面而来,中餐室里葱花和辣椒的气味浓郁四溢,不待嗅便自入鼻中。
教学示范
“美味的菜品不是想出来或说出来就能上桌,全都是一勺一勺抡出来的。”陈清清介绍,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烹饪专业从开设专业至今,专业教师团队便注重学生教学中的劳动教育元素。
据悉,在中餐烹饪专业,一年级新生光刀工就需要练一年。烹饪部部长钱鹰表示:“让学生练一年刀工,除了打好基础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沉淀下来,这是一个枯燥且辛苦的过程,让学生在每一次切菜中去领悟劳动带来的幸福感与价值感,他才会更爱自己的专业。”
课堂中的劳动元素
这样的劳动教学元素在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还有许多,在教学楼、文化长廊、宿舍等地,都悬挂或张贴着各种劳动教育的标语及大国工匠、劳模等画像。陈清清介绍,这些画像及标语就是要让校园处处都说话,不断加深学生们对劳动教育的印象,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其内涵。
丰富的劳动文化
“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不能局限于校内,要走出去,发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相关课程、专业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优势去服务社会,让劳动教育成为职校学生走向社会的契机。”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团委副书记李思玉告诉记者,近年来,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结合中职院校劳动教育优势,组织开展爱心助学、社区服务、义务理发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劳动技能、磨炼劳动意志。
志愿服务
在贵阳市金华园社区,由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承办的“中式糕点”课程送教进社区活动得到社区群众的广泛好评,通过手把手的教学,大部分居民都做出了自己心仪的糕点。金华园街道办事处社区教育负责人刘翠红表示,人人受教、终身学习。将职业教育课程融入社区中,让大家更加认可职业教育,打通了职社协同的渠道,赢得社会的认可和信赖。
免费按摩
劳动中淬炼,劳动中成长。在贵阳市南明区宝山南路地铁站广场,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学雷锋志愿者小分队来到开展免费理发、免费按摩便民志愿服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要想更好地“走出去”,校内教育不能少。李思玉介绍,学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每学期分别不少于4学时。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此外,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还深入开展“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校园分享”等活动,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李政林
编辑张凌
二审石云华
三审岳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