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底村位于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东部,总面积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山林面积亩,辖九个村民组共户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全村以农耕为生,村集体无经营性收入,是个典型的贫困村。年8月,一纸令下,我被安排到布底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启了我的扶贫生涯。
我初到任时,村支书王支书就对我说,扶贫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得下“绣花”功夫,急不得。我也铆足了劲儿,白天带着村干部一起入户宣讲精准扶贫政策,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晚上回到村委会连夜梳理汇总,与村两委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一个多月走村串户,与群众促膝交谈,我基本摸清了布底村贫困户的主要致贫原因。主要可以总结为“三缺”。一是缺思路。村里的贫困户大多没有文化,思想守旧,一方面不懂政策,另一方面没有发展生产的想法。二是缺技术。部分有想法的农户在家中发展养殖业,用的全是土法子,凭经验办事,既不懂科学的养殖技术,又不会正确的实施防疫,导致出栏率低、出栏时间长,久而久之许多农户便半途而废不了了之了。三是缺资金。还有部分农户有发展生产的想法,也懂一定的养殖技术,但苦于没有资金,不能规模化发展,容易出现收益小、风险大的情况。针对这些致贫原因,结合布底村实际情况,我同村支两委商议研究后,对症下药,制定了一系列解决办法。一是加大政策宣传鼓励“借风出海”。通过召开群众会、院坝会、板凳会加大惠农惠民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知晓率,鼓励农户结合自身实际用好用活政策,借政策的东风,出贫穷之苦海。二是申请技术支持全力“借梯过坎”。向织金县人社局提出申请,在布底村开办技术培训班,分别开设种养殖培训、就业培训、公益性岗位技术培训等,提高贫困群众的专业劳动技能,让贫困群众跨过专业门槛,从此告别土办法,迈向科学养殖科技致富的康庄大道。三是依托惠民贷引导“借鸡生蛋”。引导精准扶贫户向当地农村信用社申请小额免息贷款,最高可以贷5万元,用于发展种植养殖业,三年之内由政府贴息,农户不用支付利息。
通过三项举措的落地实施,布底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逐渐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还记得我第一次到吴家寨组贫困户吴道华家时,他家里只有三间毛坯房,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各种杂物堆得到处都是,几乎没有一处可以下脚的地儿。他和老伴儿皆因身体残疾在家,医院住院回来,三个孙女还在上小学。一家人的重担全落在儿子吴鸿和儿媳的肩上。了解到他们家的实际情况后,我和村两委商议,鼓励他们在家发展养殖业,同时向他们详细讲解当前的相关政策和村里的各项措施。年1月,吴鸿夫妇在马场镇农村信用社办理“特惠贷”5万元,购买了4头牛、11头猪回来养殖。吴鸿还参加了养殖技术培训,回来后利用学到的养殖技术科学养殖,年底出栏了11头肥猪、3头肉牛,获得利润7万元。张云群如今总是笑着说:“感谢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今年猪价又好,才能挣得这么多钱,以前想都不敢想!”年,尝到了养殖甜头的张云群,还拿出一部分钱买10个猪崽养,继续发展养殖,余下的钱去办理分期购买一辆小型货车。吴鸿会开车,他可以开一个“流动超市”,就是去批发一些蔬果、小零食、调料这些家家户户都需要的东西来卖。在年1月,我就在村里看到了吴鸿的“流动超市”。他们的收入增加了,家里添置了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电。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扶贫工作中,我深刻地明白,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现实的困难磨灭了奋斗的意志。所以在与张云群的每一次交流中,我都会鼓励她树立脱贫的信心,现实再困难,只要意志不倒,办法总比困难多,何况现在国家有这么大的脱贫决心和这么好的扶贫政策,何愁摘不掉贫困户这顶穷帽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泽尔整理
编辑肖慧编审田旻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