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记者李思瑾)“东南沿海一带的客户喜欢喝糖水,而糖水有‘三宝’,雪燕、桃胶和皂角,织金的皂角精就是糖水的重要原料。”8月26日,织金县皂角产业商会会长谢伟向“山海同行·决胜今朝”东西部扶贫协作“6+1”广东采访团记者们介绍,“从年起,织金县40%皂角精都销往广东。”
织金皂角精与广州的缘分,还得从30多年前说起。
上世纪80年代,织金县域内就有上百株的古皂角树,当地百姓将皂角籽剥皮去核,得到皂角精(又称皂角米或雪莲子),日常用于煮粥、煲汤。
猫场镇有位李姓村民南下做生意,尝试带去百来斤皂角籽前往市场推销,很快就被广州商人抢购一空——这无意间撕开了织金皂角加工产业链条的口子。
以猫场镇为核心,加工皂角精的小企业、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当地也随之形成了一套完整而默契的加工链:加工厂负责统一煮透、发泡皂角籽,免费分发给当地农户,由家家户户分头完成加工环节中最麻烦最耗时的剥皮工序。
织金县猫场镇皂角加工基地,务工村民向记者说起生活的变化
“剥皂角精,我剥了20多年。闲着的时候就剥啊,赚钱!”年近60岁的村民顾天珍和来客拉着家常,剥皂角籽的手一直没停下,很熟练,“每天都能剥个4、5斤,剥一斤能挣7元的劳务费。”
顾天珍一边与记者聊天,一边剥着皂角精
记者注意到,顾天珍围裙上有两个口袋,一个装着未剥过的皂角米,一个装着剥好的皂角精。
“毫不夸张地说,这款有两个口袋的围裙是当地妇女、老人的标配。”贵州省织金县猫场镇镇长陈运兴告诉记者,当地百姓无论是前往市镇赶集,还是田间劳作休憩,抑或是到邻家串门,甚至在红白喜事的酒席上,他们剥皂角精的手都没停过,“‘全国最大皂角精集散地’的美誉就是全靠当地百姓‘剥’来的。”
如今,猫场镇年加工销售皂角精余吨,占全国市场份额90%以上,主要销往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并出口东南亚各国。皂角产业也被织金县定位为“一县一业”的特色主导产业,并计划到年末,全县皂角种植面积达50万亩。
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以来,广州市花都区对口帮扶织金县,为皂角产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谢伟说,广州不仅援建了皂角精加工车间,还拓宽了消费市场,年开始,织金县40%的皂角精都销往了广东。
贵州美滋堂食品销售有限公司组合推出的织金“三宝”组合套装
除了消费市场外,广东各方还积极想办法延长皂角的产业链。今年年初,广州一酒家通过广州市花都区派驻帮扶干部、挂任毕节市织金县委常委、副县长江文铸牵线,与织金县达成合作,仅用7天开发出以皂角米为主要原料的系列菜式点心和可批量生产食品。
“我所在的贵州美滋堂食品销售有限公司还组合推出皂角米、桃胶、雪燕的织金‘三宝’组合套装。目前,线上销售额达到70余万元,线下达到余万元。”谢伟说,待织金县50万亩皂角树陆续投产后,成本降低,利润更高。产业的带动能力也将更强。
主创:李思瑾
一审:罗亚楠
二审:李柏杉
三审:王幸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