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巍巍乌蒙山麓,滚滚乌江之畔,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从田间地头到林下山野,产业的累累硕果和干部群众忙碌的身影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奋斗创造幸福的壮美画卷。
小小八月瓜,做成大产业。
当下,织金县三甲街道五星村村民陈祖发的八月瓜基地迎来丰收,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4亩土地种植八月瓜,每亩产量公斤以上,亩产值可达2万元左右。”看着满枝硕果,陈祖发高兴地说。
陈祖发告诉记者,八月瓜具有味道甜、果汁多、口感好和绿色保健、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每到秋天收获季节,通过游客采摘、近郊市场销售和电商外销,八月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织金县马场镇农业产业基地远眺。
为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地处偏远的五星村充分依托其良好的生态气候优势,成立了党支部领办的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八月瓜种植,把昔日零散破碎的山坡荒地变成了如今的“瓜果园”。今年,该村15亩八月瓜产值30万元左右,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
霞光皓月照山河,一路奋进奏凯歌。今年来,毕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一手抓粮食安全生产,一手抓“菜篮子”和“果盘子”工程建设,农业产业发展步履铿锵,千村万落焕然一新,乡村振兴的“产业屏障”愈发厚实。
入秋后,威宁自治县小海镇的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陆续进入采收期,高山冷凉蔬菜远销省内外。
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小海镇今年科学化、标准化种植蔬菜亩,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不断惠及群众。“我家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我常年在蔬菜基地务工,工资80块钱一天,既能赚钱又能顾家。”说起农业产业发展带来的好处,村民管洪兰一脸笑意。
威宁自治县蔬菜基地景观(周阳摄)
随着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小海镇蔬菜产业正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形成了“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现代农业经营发展格局。
据了解,年威宁蔬菜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其中以县城周围9个乡镇为核心打造7万亩高标准基地。除“三白”蔬菜外还有西蓝花、辣椒、香葱等40余个品种,年产量在万吨左右,年产值40亿元左右。
8月以来,纳雍县猪场乡硐口村大棚产业基地的辣椒陆续上市,红彤彤的辣椒映红了大棚,也映红了务工群众幸福的笑脸。“3毛钱采一斤辣椒,我每天可以采摘辣椒斤左右,一天能赚90块钱。”村民杨燕高兴地说。
纳雍县玉龙坝镇辣椒产业。
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纳雍今年实施“订单辣椒”规模化种植,在29个乡镇(街道)发展辣椒产业共计10万余亩,产值约3.2亿元。
产业发展势头劲,田间地头出“黄金”。
今年以来,毕节市依托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持续巩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蔬菜万亩(含辣椒)、食用菌12亿棒、中药材万亩。同时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初加工、主食加工、综合利用加工。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产地初加工,力争到年底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0%以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汪瑞梁
编辑顾野灵
编审李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