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vlog,毕节日报融媒体中心“探村”采访组走到了织金县熊家场镇白马村,映入眼帘的是:掩映在青山之间的黔西北民居、小而美的农家庭院、干净的通村油路、连片的桑树、宽敞养蚕厂房......近年来,白马村采取“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农村综合改革发展之路,从没有增收产业支撑、“脏、乱、差”的村庄,变成了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群众安居的美丽乡村。说起变化,白马村大寨组的杨贤感触很深。杨贤以前住得是木板房,走得是泥巴路,村里环境卫生差;乡村治理工作实施以后,一家人住进了3层楼高的黔西北民居,门前的院坝从泥巴地变成水泥地,泥巴路变成水泥路,“环境好了,住在村里就像享受”。年,白马村乡村治理工作开始大力实施。为了转变群众观念,借鉴先进经验,村“两委”分批次组织干部群众到遵义等地考察学习,让干部找准差距、补短板,增强群众自治管理意识,推进乡村治理工作。“通过外出学习,村里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少,大家都能积极配合村‘两委’开展乡村治理。”白马村党支部书记张龙敏说。乡村治理,基础设施建设要跟上。村“两委”积极联系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改造白马村。目前,已完成黔西北民居改造,实现硬化路进村进组到户,并安装路灯,白马小学整体翻修,建文化广场、农家书屋(藏书余册)。李祥群说:“以前去赶场,路只有巴掌宽,要走一两个小时,干干净净出门,灰扑扑回家,也没有路灯,晚上漆黑一片。”白马村变了模样,李祥群很高兴,“现在村里到处是硬化路,走出门槛放心、干净,晚上有路灯,也不怕走夜路”。除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着手,白马村还注重提升乡风文明,把德治和法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发挥德治“软治理”作用,传播优良民风、家风等,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建立“3个党支部+”治理模式:“党支部+法制宣传”“党支部+法律服务”“党支部+依法治理”,引导群众依法自治,为乡村治理提供法治保障。据介绍,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白马村采用“党支部书记联系党小组、党小组联系党员、党员联系村民小组、村民小组长联系十户长、十户长联系群众”5个联系的方式,紧密联系群众、引领群众,让党的好声音及时传递到群众中。同时,成立产业发展、移风易俗、群防群治、民事调解、环境整治等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管理制度,创建“微治理”平台,设置护路、护林等N个责任岗,不断强化自治功能,让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群众富裕,乡村治理才有底气。这些年,白马村不断探索适宜的产业发展之路,先后尝试辣椒、生姜、高粱等产业,但效果都不太理想。年,通过考察,白马村引进企业,开始种桑养蚕。村“两委”牵头,流转了余亩地栽种桑树,并修建养蚕厂房。截至年,白马村蚕桑产业帮助解决了余人次就业,但带动效果仍不明显,村“两委”决定延伸产业链,促进群众增收。年,村“两委”组织干部群众到广西等地学习蚕丝被加工技术,并成立织金县熊家场镇白马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营,共种植桑树亩,建养蚕厂房10余个,蚕丝被生产车间1个。同年,白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全部脱贫。由于白马村各方面工作成绩突出,在村委会办公室一面墙上,挂满了荣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贵州省农村三变改革示范村”“毕节市卫生村寨”“县级文明村”等等。张龙敏说,荣誉是对白马村工作的鼓励和认可,也是鞭策。下一步,白马村还将重点发展产业,按照“抬头看皂角、埋头看蚕桑”的产业发展思路,继续扩大蚕桑规模,带动纺织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为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贡献白马村力量。阅读推荐探村·vlog
与“乌江之门”守望相对的营上村来源:毕节日报融媒体中心
文/图龙艺黎荣周礼刚
视频/剪辑龙艺
监制:谭虎编审:张河源编辑:陈燕民脱贫攻坚短视频展播国家相册·大凉山女孩来源:新华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