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织金这片沃土上处处散发着泥土的芬芳与收获的气息。各级干部群众正抢抓农时,开展春耕生产。   春耕备耕忙青年显担当   近日,走进茶店乡龙井村,放眼望去田间地头播种采收一片忙碌、田间地头翻耕整地热火朝天景象映入眼帘。   在千亩蚕桑园基地里,驻村第一书记吕荣正耐心地指导织金供电局5名团员青年志愿者种植蚕桑树。志愿者带着口罩有的在翻土,有的在栽苗,有的在架枝,大家保持距离,两人一组挥锹铲土、扶苗填坑、各司其职、干劲十足,合力栽下了余株蚕桑树苗。据吕荣介绍,受疫情影响,龙井村种植桑树耕种时间有所耽误,这将影响后续蚕宝宝养殖计划,在了解到龙井村“囧况”后,织金供电局团委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结合该村实际需求组织团员青年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用实际行动支援龙井村抢春耕时间,补桑树种植时间,加速蚕桑树的种植进度。   团支部书记吴越告诉记者:“目前,村里为了抢抓时节,大规模育种桑树苗,我们5个志愿者听说村里缺少人手,立马主动申请加入到这个团体里面,边学习边锻炼,不仅为我们开拓视野,增加见识,还锻炼了身体,我们愿意贡献出青年人微薄的力量。”   曾经的“三无”村蛹变成蝶   当地人曾这样形容龙井村,无平整土地、无肥沃土壤、无优质水源,是名副其实的“三无”村,这些劣势成为制约龙井村产业发展的“瓶颈”。   如今,蚕宝打破了制约发展的“瓶颈”,让村民一路奔小康。在千亩蚕桑园基地里,田埂上,处处可见桑民抢抓农时的繁忙景象,满山的桑树组成一片绿海。   人勤春来早,农忙正当时,吕荣与桑农们正小心翼翼将桑树种在土里,抢抓蚕桑树的种植进度,除草翻地,为即将到来的万株蚕桑树腾地,牢牢稳住蚕宝宝的“口粮”。   据了解,千亩蚕桑园是龙井村的特色产业,该村计划扩建养蚕大棚3个,占地一万多平方,1个蚕丝被厂,1个育种中心,1个桑枝粉碎大棚,辐射农户,其中覆盖86户贫困户,每年基地一开春,桑园管护、桑叶采收都能为桑农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可带动邻近贫困户增加收入。”“在基地做工,每天有一百多块钱的收入,我把家里20多亩土地也用来入股蚕桑种植,年底就能参加分红。”龙井村村民高其凤乐呵呵地说。   提“质”增“优”以股连心带民富   作为特色效益农业主导产业,目前,该村已种植桑叶面积达1千亩,采用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将党支部、村民、村集体、合作社连接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项目产生效益后,按股分红,每户年均增收元左右。   桑叶不仅是蚕宝宝的口粮,树枝还可以打碎做菌包,用于药用,可谓全身都是宝,真正做到种养结合,让“桑叶”变“金叶”,桑园变“乐园”。成为引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乐园子”。该基地负责人介绍,基地根据务工贫困户实际情况,按照务工的年龄、文化程度、各自特长等因素,合理划分为整地组、技术指导组、育苗组、设施维修维护组、管理组、销售组等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共促基地发展。邀请农业专技人员和省内外农技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提供桑农技术,提高基地蚕数量和质量。蚕养起来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但吕荣始终没忘记村民吃水的问题,在他的协调下,附近的水厂铺设引水管道为龙井村供水,自来水通到龙井村的家家户户,村民再也不用看天吃水。   如今的龙井村,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无水、无产业、无土地的“三无”村。   目前,该村立足今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种植南瓜亩、辣椒亩、蔬菜亩、马铃薯亩,各项春耕产业都将陆续展开,有效激发了乡村发展动力和潜力,实现了村级增收、农民致富。     通讯员邱江灿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陈泽尔编辑顾野灵编审李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