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都养成习惯了,像矿泉水瓶、易拉罐、啤酒瓶这些,都是‘抢手货’,大家见到就捡。”在毕节市织金县大平乡群建村,村民杨树文来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面存放了不少的废纸壳和矿泉水瓶,这是他从村里捡回来的废旧物品。过些日子,等存足了,他就要拿到村里的“垃圾当铺”去兑换生活用品。“像废纸壳这些,以前我们都是要么当垃圾丢了,要么烧了。现在都舍不得乱丢,收好后就可以拿去村里兑换生活用品。”杨树文告诉记者,自从村里开设“垃圾当铺”后,家里吃的盐、味精、酱油等,基本上都是用捡来的废旧物品去兑换的,生活上可以节省不少钱。群建村开设“垃圾当铺”后,群众主动用垃圾兑换物品,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互动。“垃圾当铺”的设立,吸引了不少群众主动参与,极大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调动了群众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绿色环保文明之风劲吹乡村。群建村位于乌江源百里画廊旅游区,居住人口中90%以上是苗族。与黔西市化屋村隔江相望,化屋在右,群建在左。依托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群建村借势化屋村的“人气”,在村里开办起了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群建村一跃成为人气爆棚的乡村旅游度假地,超高的人气也为村里的卫生环境带来影响,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推动乡村振兴值得思考。今年五一小长假过后,该村便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有效”赋能全面振兴的新模式,率先以群建村为试点,通过“六议一审三公开”工作法,创新开办“垃圾当铺”,引导村民用塑料袋、纸盒、烟头等垃圾兑换生活用品,不断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有效避免了以往基层治理工作中的“盲区”,激发了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隆冬时节,走进织金县大平乡群建村,“群建村垃圾当铺”几个字十分醒目,旁边墙上张贴的《群建村垃圾当铺兑换表》详细标明了兑换标准。2.5斤废纸壳兑换食用盐1袋,5斤旧衣服兑换盐巴1包……村民只需将家里的塑料瓶、废纸壳、易拉罐、旧衣服等物品拿到村里的“垃圾当铺”称重或点数后,即可根据物品重量兑换厨房用品、洗漱用品、学习用品等,而兑换进来的废旧物品通过售卖后又可补充物品用于兑换。群建村选定厨房用品、洗漱用品、清洁用品、生活用品、学习用品5类37种用品,用以打造“垃圾当铺”,通过制定出物品兑换目录、兑换标准和细则,安排专人定期采购,采取“临时兑换+集中兑换+补价兑换”和“文明积分+兑换积分”相结合的方式,让群众通过收集日常生活垃圾兑换到物资,村民用于兑换的废品,管理人员会分类整理后进行妥善存放,积累到一定数量后,村里再联系回收公司进行回收再利用,获得的费用又用于补充“垃圾当铺”所需用品。“这样的循环模式,我们既可以保护村里的卫生环境,又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从这几个月的运营来看,我们这条‘变废为宝’的路是走对了!”群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袁贵明说,“垃圾当铺”的设立,不仅给村民带来了方便实惠,也有效解决了村庄脏乱差的问题。如今,保护环境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对于在村里开办农家乐的村民杨晋明来说,每到旅游旺季,前来旅游消费的人逐渐增多,游客走后留下的生活垃圾一直让他很头疼,纸屑、啤酒瓶等无处堆放。村里开办起垃圾当铺后,他每隔几天就要去兑换生活物品。“我兑换得最多的就是盐巴和抽纸,因为烙锅店用得多。平时走在村里,看到垃圾不由自主地就会随手去捡走,因为拿到村里就是钱,对我来说还可以节省不少开支。”杨晋明说。今年7月“垃圾当铺”开业以来,已兑换垃圾余批次,补货4次,兑换物品价值上万元,群众逐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久前,农业农村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9470.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9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