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探路和解答问题的过程,在基层工作一定要不断探索工作方法。只有对老百姓的感情更深一些,工作才能干得更扎实一点,离老百姓的距离也才能更近一点。”这是初见党永旭时,他对自己四年驻村工作最大的感触。
党永旭召集以补村党员召开谈心谈话会。
年3月,党永旭根据组织安排,到织金县茶店乡以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金融岗位迈步到广阔的乡间田野,给党永旭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作环境的变化,更是肩上增加的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伴随重重困难的挑战。 当好疫情防控“守门人” 岁末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大江南北,给广大基层干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农历大年初三凌晨,睡梦中的党永旭接到“疫情防控工作事关重大,党员干部马上回到岗位投入工作。”放下手机,党永旭来不及做太多准备,戴上口罩就奔赴到工作一线。 要打赢这场不能输的疫情防控阻击战,首要任务是守好疫情防控大门,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尽最大努力将疫情隔离在村门之外。 按照疫情防控统一部署,党永旭第一时间向以补村村民发放了疫情防控宣传手册,随后联合村“两委”及包村干部,分组对村里外来人员展开“地毯式”大普查。 疫情防控期间,一旦发现有村民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党永旭立刻联系乡卫生院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排除任何感染可能。 “有些村民防控意识不强,大家有松懈情绪,我们必须管控更加严格,每个人的生命健康都容不得半点大意。”已经连续工作了几个日夜的党永旭每天都紧绷着一根弦,顾不上休息调整,时刻思考着如何创新工作方法,把防控工作做得更好。
党永旭(右二)与村“两委”共同谋划以补村产业。
“出门戴口罩,回家勤洗手,不串门不聚会……”为了使村民更直观的了解防控措施,党永旭在自己的车装上了喇叭,改造成一个“移动宣传站”。每天上午8:30,他开着车在通组路上来回巡游,一是宣传新型冠状病毒防护知识;二是劝导村民无特殊事情坚决不外出、不走亲访友、不扎堆聚集;三是对外来人员实施动态监控,坚持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每日例行宣传和排查工作结束后,党永旭就立即回到以补村执勤卡点值班,在卡点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耐心对过往的车辆及行人进行劝返,有效做到了“把好入口,守住大门”。 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考验的是基层共产党员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在茶店乡以补村这场阻击战中,党永旭没有一刻缺席,始终在坚守着一名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动容地对我们说:“只有在惊涛骇浪袭来时,才能显现中流砥柱的巍然挺立,只有在生命与汗水的考验面前,才能淬炼一名共产党员的品格与担当,在困难面前,我要经受得住组织的考验,对得起身旁百姓的信任。” 做好脱贫致富“领路人” 年,初到以补村的党永旭面对眼前一堆“情况汇总”,心情突然变得沉重。 全村有90户贫困户,口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低、产业结构单一、致贫原因复杂、贫困发生率高、环境卫生差等问题突出。全村经济活力不高,农产品结构单一的情况制约着这座村庄的发展,也让这里的村民饱受贫困的束缚。 “不把根扎下去,就找不到处理工作的经验和方法。”下定决心要带领以补村脱贫致富的党永旭开始带领驻村工作队不分白天黑夜,走村串寨。 每天“浸”在田间地头,在农户家中、耕种现场、山林深处,总能看到他与老百姓在一起的身影。通过发展生产、生态补偿、教育资助、易地搬迁、政策兜底“五个一批”脱贫措施,至年末,全村共申请实施危房改造34户,为46户贫困户实施能繁母猪养殖;动员12户贫困户用土地入股竹荪基地;教育资助42户贫困户78人;引导人外出福建、浙江等地务工,想方设法增加农户收入。 “要想持续发展,共同迈步小康,修路是第一要事。”曾经的以补村仅有一条通村主路,有的村民组还是坑洼的泥巴路。 在“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偏远山村,有一条进村入户的水泥路是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自年以来,党永旭和驻村工作队队员深入调研走访,商议对策,制定了年以补村脱贫攻坚方案,确立了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以补村的通组路、连户路以及院坝硬化这三个大难题。 年,以补村几代人翘首以盼的“通路”梦想,终于在“决战贫困、同步小康”的号角声中,在迈步新时代的浩荡春风里照进了现实。 路修通了,经济发展的道路也就通了。党永旭充分利用自己在织金农商银行工作的优势,以金融精准扶贫为抓手,为以补村74户农户协调发放小额扶贫贷款76笔,切实解决了贫困户想发展但缺资金的困难。到年末,以补村贫困发生率从29.1%下降到0.3%,剩余的86户贫困户口贫困人口也顺利脱贫。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成为一道重大考题。 “没有哪一项事业是一考定终身,考题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生变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坚守的信念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永葆自己的初心与使命。”通过多年奋斗,党永旭已经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他常说,百姓的小事是顶天的大事,只有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马燕
编辑孙蕙
编审付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