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织金县把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作为强村富民的关键一招,采用“联社+分社”“强村+弱村”“公司+乡村”的发展模式,带着群众干、帮助群众富,激活村集体经济一池春水,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助力乡村振兴。
“联社+分社”抱团发展
时下,正直折耳根的采收季节,走进织金县白泥镇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群众忙碌的身影。干部群众正全力投入到折耳根采收、冲洗、装车及销售中,一片丰收景象。“只要种得出来,销路不是问题,这几天贵阳和织金当地的几家批发商已经抢先预定了合作社的折耳根,每公斤定价是8元左右,按照亩产公斤计算,亩产值约2.4万元,除去人工钱及成本每亩收入近1.8万元。目前,我们村合作社的折耳根已经被预定了30万公斤,毛收益约万元。”白泥镇大树脚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熊启权说今年大家都尝到了甜头,明年合作社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从折耳根栽种到采收我都在合作社里务工,既可以照顾家庭,又有一笔不小的收入,光是务工收入都有1万多元了,还不算土地入股村集体合作社的分红资金,今年啥都不用愁了。”白泥镇新寨村林幺凤一边收割折耳根一边笑着说。
白泥镇采取“联社+分社”模式,通过镇联合社引进湖北、贵州各地的农特产品公司,定向销售折耳根、辣椒等农产品,将订单任务分配任务给村集体合作社具体实施,形成了示范带动的良好效应。
今年,白泥镇共种植亩折耳根,覆盖农户户人,其中贫困户户人,通过合作社的带动,激发了群众的种植热情和内生动力,不断拓宽群众致富路。
“强村+弱村”结对发展
织金县熊家场镇白马村是一个传统的苗族村寨,群众大多靠传统农业维持生计,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曾经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在党支部引领作用下,村支书张龙敏带头成立了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蚕桑产业。“年,白马村引进贵州江疑蚕业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发展蚕桑,合作社正式运行,目前覆盖全村贫困户户人,现有蚕桑产业亩,建有养蚕大棚共计10个,加工车间车间6个,合作社延伸开展蚕丝被加工、销售。目前桑叶销售收入达9万元,预计年底蚕丝被销售收入达万元。”张龙敏介绍道。
“从合作社建立之初我家就入股合作社,而且常年在合作社务工,每个月保底工资是元,加上年底的分红资金,收入算下来是以前的好几倍。”正在加工车间劳作的贫困户李正兰说。
白马村合作社坚持贫困户和村集体“两个联结”一起抓,“两个效益”一起要。为使产业发展利益最大化,白马村合作社于年初购置了蚕茧加工设备,形成蚕丝被加工、销售链,还解决当地余人的就业问题,有效带动了白马村及周边村寨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据了解,熊家场镇按照“强村+弱村”模式,采取“皂角+蚕桑”的发展思路,以白马村牵头带动干河、木汪、宝山等村,建立联村合作社,以皂角大苗套种蚕桑为主打产业,着力打造亩“皂角+蚕桑”示范点,进一步做大做强蚕桑产业。
“公司+乡村”携手发展
织金县珠藏镇一心村位于红阳水库上游,水资源丰富,在驻村第一书记杨尧的带领下,村合作社充分利用天然水资源优势,采用“公司+乡村”的发展模式,建起了水厂,常年带动50余人就业,有效带动群众增收。李玉喜是珠藏镇一心村的贫困户,之前一直在外务工,收入不高,村里建起了水厂,需要一些管理人员,在村委的动员下,他回到家中到水厂做起了修理工。“我在水厂里是管理工人,负责机器的运转检修,管吃管住,一个月多块工资,又可以照顾家庭,现在我们一家都感到很满足。”正在维护机器的贫困户李玉喜边忙边说道。
珠藏镇一心村以党支部为引领,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合股联营,镇联合总社出资80万元占股10%,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以集体资源入股占股20%,农户以土地入股占股10%,公司出资万占股60%,由合作社负责经营管理,着力打造珠藏镇一心村“平远水厂”。目前,水厂日产桶装水余桶,按照每桶6元至15元不等的单价,可实现年产值万元,纯收入万元以上。
年,织金县整合资源,全面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建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个,推广“联社+分社”“强村+弱村”“企业+乡村”的发展模式,引进等多个优强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进一步增强村集体合作社抗风险能力,做到“联产联业”“联股联心”,着力提升整体领办质量,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泽尔通讯员杨俊编辑顾野灵编审李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692.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