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贵州毕节织金县金龙小学教师,名叫张明奎,年9月参加工作。年3月,根据组织安排,我有幸作为黄山村金岩头组的帮扶干部。说实话,当时刚接手结对帮扶工作,思路不清、不懂得与群众打成一片,我不知结对帮扶工作从何开始抓起,在别人眼中简直就是个“门外汉”,只好当别人的小跟班,边学边实践。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积累,不仅结识了群众朋友,还丰富了我的工作阅历,让我的眼界、群众基础及人生观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保障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指标,作为老师,做好教育保障工作责无旁贷。年4月15日,带着组织安排的使命,我踏上了金龙乡黄山村肥沃的土地,这里鸟语花香、满园春色,让我对这个地方充满期待和向往。在村干部的引导下,我提着教育资助宣传政策来到黄山村金岩头组,准备为当地群众宣传教育资助政策。刚走到路口,几个抽着皮烟闲聊的群众看到我和村干部来了,便热情地与村干部打招呼,在村干部介绍下,他们知道了我是谁、是来干什么的。通过与他们交流,发现他们的思想认识不是太高,就连脱贫攻坚是什么也不知道。后来我向他们宣传了教育资助政策,并宣传脱贫攻坚主要是干什么的,看着他们似懂非懂的表情和眼神,我愣住了,决定借着这个机会,开始入户走访。   在走访了几户群众之后,发现这个组读书的人很少。究其原因,原来是黄山村金岩头组很多家庭的读书人少,或者读到初三就外出务工补贴家用了。教育工作这块是块硬骨头,如果不加大力度的话,后面的思想工作会越来越难做。   我深入农户张青元家中,他家里4口人,两个孩子读书,长子陈小勇在初中毕业之后就外出务工,次子张强读重庆工商学院。在向他宣传教育资助政策时,张青元对我说:“老师,您讲的比唱的都还要好听。”我问他为什么这样说,他说自己孩子去重庆就读职校,到现在资助不见一分,我继续追问原因,原来孩子在此之前拿申请表给村里干部签字,没有找到人,时间一长,就没有签了,导致一直没有享受到教育资助。之后,我一边对照张强的就读情况给他认真讲解资助政策,一边给他开展思想工作,化解与村里的误会。几经周折,张强的资助到账了,后来我再去到他家时,他激动地说:“张老师,感谢你们耐心细致的工作,要不然的话,我家的教育资助就没了。”我告诉他:“这是我们的工作职责,希望大家都能够享受到应享受的政策”。   王天明,黄山村金岩头组人,家中5口人,三个孙子在金龙乡黄山村宏达小学读书,在来到他家宣传教育资助政策时,便看到门口一堆堆牛粪,我拿起他家的铲子就清扫起来,他儿子王顺达看到后不好意思地跑过来帮忙。扫完后,我顺势就向他们宣传要把环境卫生搞好,同时把资助政策给王顺达讲解了一番。可是,王顺达不耐烦地说:“看到资助才算数,现在说什么都是空谈,我家三个小孩在宏达小学读书,一分钱的资助都没有”。通过了解其原因,并与宏达小学负责此项工作的老师联系,目前资料已经上报,在等上级拨款。我对他说:“如果这个资助不到位,我拿我的工资来发给你家”。他听到这句话后,一边笑着说,我相信你们老师说的话。没过多久资助发下来了,他打“张老师,以前不知道这样的政策,不要怪我”。后来每次走访时我都去他家聊一聊,时常了解他们“3+1保障”情况,拉家常,让他们将孩子的教育永远放在首位,确保孩子长大以后不吃亏。   通过开展结对帮扶工作,我深深地认识到,扶贫不仅是给钱或是给物,最重要的是扶智,而扶智的关键在于教育。脱贫攻坚战这场战役,需要齐心协力,需要扶贫人的辛勤付出,需要更加深入到老百姓中间去。     尽管脱贫攻坚工作辛苦、劳累,但我始终坚信我扶贫的足迹会让更多人获得幸福。我也坚信,贫困群众在我们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一定会昂首挺胸、迈开脚步,早日实现脱贫致富!通讯员刘文富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泽尔整理编辑吴一凡编审杨仪肖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