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詹德敏,是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委政法委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织金县鸡场乡鸡坡村的一名脱贫攻坚帮扶干部。 年12月至今(年4月至年10月因工作需要回单位),我的驻村工作已有3年多的时间,从之前的织金县鸡场乡丫口寨村到化起村,辗转至现在的鸡坡村杨家寨组,两次驻村经历,让我在基层学习了很多。能够参加伟大的脱贫攻坚战,深感荣幸。
鸡坡村位于鸡场乡西北部,毗邻纳雍县和三塘镇,极为边远,距乡政府驻地33公里,行车时间约1个半小时。“地无三里平”是鸡坡村的真实写照,公路在这里九曲蜿蜒,筑路谓之艰辛。这里迄今生活着余户余人,98%的苗族同胞,是织金县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余户余人,贫困发生率45%。 记得刚来鸡坡村时,我是不敢单独驾车的,都是乘坐队友的车,队友驾车也是小心翼翼,村支书还说:“我们鸡坡村的路考验技术”。是的,古有蜀道难,现有“鸡坡路”。路之窄,弯之大,我这个新手怎敢单独驾车呢?还是老老实实从村委会步行40分钟到杨家寨组吧! 我到鸡坡村的第一个星期,主要工作是走访,基本完成了杨家寨组88户人的遍访,对组内30户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饮水安全、住房保障、教育保障、医疗保障情况等进行深入了解,梳理了致贫原因、存在的困难,再因户制策,因户施策。
礼貌谦虚、以诚相待是到群众中去的最好办法。我始终坚持到组里面去走走、看看、问问,主动与群众沟通交流,把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不断熟悉扶贫政策,尽量为群众办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杨家寨组年逾古稀的村民杨从能,小儿子因意外事故不幸离世,儿媳改嫁,留下年幼的两个孩子给老人独自抚养。面对这样的特殊家庭,我及时向村攻坚大队汇报情况,为其申请了低保、困境儿童救助、老旧住房整治、教育保障等扶贫政策。我还常常入户与老人聊天,提示要加强孩子的安全监管和学习督促,同时与孩子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深入沟通,研判如何培养好孩子,并适时鼓励孩子要好好学习,走出大山,报效祖国。 杨忠兴户,膝下无子无嗣,属特困供养户,两个老人,均已年过古稀。男老人视力不佳,走路不方便,居住的老旧住房亟需整治。实地了解情况后,为老人申请了特困供养保障、养老保险,并对其老旧住房进行整治,对院坝及连户路进行了硬化,发放了炉具、电视机等帮扶物品。 从起初的“认生”到慢慢的“熟人”;从年长者的一句“小詹”到年幼者的“哥哥”、“叔叔”,家一样的亲切感,让我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个大家庭,得到群众的认可,深感欣慰,这或许是实实在在帮扶的回报,他们脸上的笑颜就是我们需要的脱贫成效。
一晃来到鸡坡村已经两年多了,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如今的杨家寨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整洁的通组路和连户路,安全漂亮的小楼房,清澈的山泉成了自来水。收入方面,群众将土地入股村合作社种植经济作物,不但可以获得流转费,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取得劳动报酬。目前,杨家寨组贫困户30户人实现达标脱贫,更重要的是群众的内生动力得到提升,实现了“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泽尔 整理
编辑 徐微微
编审 杨仪 肖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