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织金县珠藏镇一心村“平远水厂”,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完成桶装水的一道道工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去,一心村因地理位置较偏远,交通条件落后,村民生活条件一直未得到改善。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让一心村建起了水厂,村民有了活干,也有了稳定的收入。而这一切,少不了驻村第一书记杨尧的辛勤付出。年3月,毕节市生态环境局织金分局生态股负责人杨尧被单位选派到珠藏镇一心村开展驻村工作。到村以后,他先是与村“两委”成员促膝交谈,后挨家挨户走访、与群众谈心、了解民意,分析制约发展的原因,试图找出一条适合一心村发展的道路。   经过深入调研,杨尧发现。村民们饮用泉水的水源地点为天然岩穴,位于一心村红阳水库上游,周围无任何环境污染,口味甘甜,水量充足。“这或许是一心村发展的突破口!”   随后,他委托贵州省华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对泉水进行水质检测分析,结果显示为:优质天然弱碱性富锶水,泉水所有指标均达到优质饮用水标准。   得到这一测量结果,杨尧立即组织村支两委商议,利用水资源优势实施天然饮用桶装水项目,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杨尧立即组织村里7个组村民召开群众会,征求大家意见。但是,他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大伙的支持,大多数村民觉得办水厂这项目对村里来说虽是好事,但水源所在地的把郎组村民却不赞同。   不少村民认为:“这水本就是组里的,村里面一开发就改姓‘公’了。”   还有部分非贫困户认为:“开发水源项目主要是覆盖贫困户,这水是大家的,又不只是贫困户的,这对他们不公平。”一时间,大伙统一不了意见。为了做通村民思想工作,杨尧与村“两委”利用晚上时间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但不是吃闭门羹,就是群众斩钉截铁地说:“不同意”。   更糟糕的是,10余户非贫困户拿着钢撬、锤子到水源地“站岗守哨”、大吵大闹。得知情况的杨尧,赶到现场,抓住大伙都在的时机,一边安抚情绪,一边对大家说:“乡亲们,咱们一心村,海拔高、土地破碎,不适合搞种养殖,也没什么矿产,如果这么好的泉水源不利用,难不成大家出去打工一辈子吗?趁着国家有这么好的脱贫攻坚政策,我们在村里建起水厂,发展村集体经济,哪家有个大事小事,村委都可以帮得上忙,咱不能一直依靠国家,我们要自食其力。”   见大伙窃窃私语点头议论,他动情地说:“来到一心村,我是把大家都当成亲人,真心想带着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如果哪天我不在这驻村了,但村里企业仍在办起的,大家不仅一样可以享受到分红和务工收入吗?大伙齐心协力,让咱村实现企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这样,我离开这个村子时也安心。”安抚完大家,随即杨尧带领村支“两委”一起,按程序申请了万元的安全饮水项目资金。资金审批下来后,立即为村里装上抽水器、水槽等一套供水装备,把水全部供应到7个组的集中供水池。   为让村民安心,杨尧承诺:“以后到水厂务工的不仅仅是贫困户,非贫困户也一样欢迎,工资待遇是一样的。”   就这样,在全村群众的支持下,一心村水厂于年7月开工建设。   为解决发展资金、技术、管理等一系列难题,他还通过线上线下发布招商信息,找到投资人。在经过多次洽谈后,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明确村集体以水资源入股、农户以土地入股、镇联合总社注资资金、企业投资,由村集体合作社负责经营管理,着力打造珠藏镇一心村“平远水厂”。   目前,水厂日产桶装水余桶,按照每桶8元至15元不等的单价,可实现年产值万元,净收入万元以上。“多亏了杨书记,牵头在村里建了这个水厂,不仅让泉水资源没有浪费,还让村里不少人有了份稳定职业。像我在这里做管理工人,厂里管吃管住,一个月多块工资就相当于是净收入,我们一家都感到很满足。”正在维护机器的李玉喜边忙边说。   据悉,一心村“平远水厂”带动就业50人左右,间接为人以上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泽尔通讯员杨飞编辑顾野灵编审李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