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罗闯,年12月,受组织委派,到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金龙乡包营村任第一书记。开展扶贫工作以来,我本着安下心、扑下身、扎下根的精神,真帮实干,并暗自立下誓言,包营村群众不脱贫,我决不“回府”。

包营村共有户人,其中贫困户95户人。姚国华在包营村贫困户中最为特别,他是洪家渡水库移民搬迁到包营村的贫困户,和15岁的儿子相依为命,两人挤在40平方米的破屋里。平时在砖厂上班,打一天工的工钱够吃上几天,喝了几口酒就在马路上吓唬过往车辆和小孩。

了解他家情况后,我带领驻村工作队商量他家的脱贫计划,按照国家政策帮他申请农村低保和老旧房整治资金元、救助资金元,用于购买电视机、碗柜、衣柜、桌子、床等家具。物质条件提升了,姚国华的“精神”却成了脱贫致富的“拦路虎”,脱贫成效甚微。我反复思考后决定将医院治疗。通过3个月的救治,姚国华恢复了正常,想着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痛哭流涕,现在滴酒不沾。

姚国华户要脱贫,唯有解决就业问题。通过群众的推荐和村里考察,聘用姚国华为包营村十大员,每年工资待遇元。这笔工资成为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他买了辆三轮车,利用空闲时间到处收购废铜烂铁,一个月下来也收入余元,日子越过越好,村民们更是对他刮目相看。

如今,包营村所有贫困户,高质量实现脱贫。作为第一书记,我感慨颇多,一路走来,既有起初的豪情万丈,也有中途的灰头土脸,但面对包营的群众,我能问心无愧地说,我拼尽了全力。

通讯员王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泽尔

编辑李贝多

编审杨仪肖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