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著后裔的漫漶记忆
树木丛生的山谷,谓之“箐”。
纳雍县水东镇的姑箐当然是“箐”,只不过装点“箐”的植被因60年前“大炼钢铁”而被削弱,之后,植被才像被割掉的韭菜那样重新萌发。但与其它地方相比,今天的姑箐已经显得更像一个“箐”了,满山绿意葱茏,沟壑纵横,杂树相生,百鸟和鸣。
姑箐产古树茶。
古树茶在姑箐自然生长的时间上限,超出了当地人生存的时间边界,因此,关于古树茶存在的时间认知,当地人只能概之为“从来就有”。
在漫漶的岁月长河里,“箐”的存在,一度把姑箐这个地方掩盖得远远的,也把古树茶湮没得深深的。
关于姑箐出产古树茶的最早文字记载,只在年刻印的《贵州通志》里留下“平远府茶产岩间,以法制之,味亦佳”一句,语焉不详。
纳雍建县于年。年之前,姑箐系平远府(后改州,即今织金)四大则溪之一的陇胯辖地,因此,“平远府茶产岩间”的地域描述,其实就是今纳雍水东姑箐。
姑箐社区支书杨成付是当地土著。这位苗族后裔爱较真,他说,今天人们口中的“姑箐”,其实是“古箐”,同时,习惯成自然的“大树茶”,其实应该叫做“古树茶”。
杨成付不喜欢“大树茶”的“大”字,不喜欢“姑箐”的“姑”字,他的骨子里,只喜欢“古”字,喜欢这个字所蕴含的历史穿透感和沧桑感。
曾经,姑箐有三个村寨,居住的都是苗族,杨成付的先辈为了区分哪个寨子是姑父家族,哪个寨子是舅舅家族,因而以河为界来命定寨名,把姑父家族所在的那个寨子称为“姑箐”。亲戚居住地倒是区分出来了,“古箐”却就此失去了。
而古树茶被称为“大树茶”则是人们附会出来的,他们认为,茶是很粗壮的树上采摘的茶,就附会为“大树茶”,其实,应为“古树茶”,意为原生古树上采摘的茶。
“我们这里自来就有古树茶。听老辈人说,(明)洪武主的时候,我们三个苗寨的皇粮都是上粮食。人们背粮上缴时顺便带上古树茶一路解渴。收粮人偶然喝到姑箐古树茶,觉得好,自那以后,姑箐的人们就不上(缴)粮食上(缴)茶叶了。”杨成付说,姑箐古树茶作为贡茶的历史,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茶叶专家的理性断言
姑箐古树茶进入朝廷茶饮词典的时间,就这样追溯到明清时期,而其名称正式见诸现代网络,则是近十年以来的事情。
姑箐铧口山脚下,长着一株株虬枝斜出、绿叶常青的古树茶,不紧不慢地开花结果,无拘无束地休养生息。
年就开始徒步进入姑箐接触古树茶的纳雍县农牧局高级农艺师吴嵩,于年的一天,陪同贵州农科院专家曹雨等人来到这里,选择几株古树茶样本,对树茎凿孔,得出树龄判断:树龄最高者达多年,最少者也有多年。这说明,至少宋朝,姑箐就有了古树茶。
年9月的一天,一位叫陈亮的北京人又来到曹雨驻足过的一棵古树茶下,仔细端详,低头沉思。
这位叫陈亮的人来头不小,他是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茶树资源与改良研究中心副主任。他的博士助手刘声传跟在他的身后,一一记录叶片颜色、光滑程度、植株茎粗等生物学要素。
陈亮观察多株古树茶后断言,这是秃房茶,并提出主张——
首先要挂牌保护,标明每株茶树属性、茎粗大小、经纬坐标、警示告白等。
其次,古树茶生长过程中,一些枝条或老化或老死,应选择性修剪,使其复壮。
再次,应进行迁地保存(中茶所当时已迁移国内几十个地方的特有茶树样本),并开展持续生物学特性调查,为古树茶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年4月19日,吴嵩陪同安徽农大茶学院院长张正竹再抵铧口山,采摘茶叶等样本,通过实验室化验,得出姑箐古树茶优于其它茶叶的结论,为纳雍增添了无与伦比的自信与自豪——结论中的三个关键描述,共同撑起了姑箐古树茶的唯一性:茶咖啡因,同类茶叶最少;水浸出物占比高;氨基酸占比高……
茶叶移民的“尤物”情结
如果平均以25年更新一代人测算,宋氏家族迁居姑箐已接近年了。
“我家老辈人是从糯克搬来姑箐的,至今19代人了。糯克是田坝地方,产稻谷。放弃糯克来姑箐,其实就是冲着这些古树茶来的。”宋俊明是茶叶“移民”的后裔,他年离开姑箐,到水城做生意,年转回姑箐,就开始注意这些古树茶,也时常想起老辈人迁徙的故事。
古树茶在宋俊明心中属于“尤物”。他说,按理,从鱼米之乡迁往寒凉之地,常为人所不取。但宋家的先辈恰恰因为姑箐古树茶而逆向迁徙,选择唯一性资源而居,如今渐渐繁衍成了姑箐社区的“宋家寨”。
说起古树茶的药用功效,姑箐社区居民李志会说,她嫁到姑箐几十年了,常听老辈人说,姑箐古树茶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大人小孩腹泻或者消化不良什么的,用古树茶熬些茶水喝了,问题就解决了。
姑箐人统计,至今遗存的古树茶,手腕粗细的只有棵,“谁家地里的,谁家管理,谁家享受。有些专做茶叶生意的,干脆买断老百姓地里的茶树”。李志会说,她家地里也没有,她每年都要花钱买些古树茶放着,当药用,“价钱要多元1斤”。
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农艺师莫荣桂也是到过姑箐的。他认为,姑箐古树茶的唯一性是纳雍的骄傲,“你别看它(指茶树)一声不吭,但它却处处散发出语言——姑箐古树茶是纳雍茶文化的源泉,它是别人拿不出来也搬不出去的东西……”
莫荣桂举例说,福建大红袍也不多,就两三棵,但就是这几棵茶树,就撑起了一个县的经济与名声。
纳雍正在积极推动古树茶繁育,每亩0元的种植补助政策成了催化剂。目前,姑箐建有古树茶育苗苗圃。同时,有关公司牵头,引领百姓种植了亩。
划定古树茶保护区。
挂牌管理古树茶。
开展古树茶资源调查。
新建古树茶扦插繁育基地。
……
一系列动作的助推,必将让曾经“贡”于朝廷的茶叶,在今后“献”利于民!
阅读推荐
来源:毕节日报全媒体中心
作者:周春荣李龙举陈玄
监制:许学义编审:黎荣编辑:罗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