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陈鑫,年8月经组织调整,到织金县纳雍乡担任组织委员。到任后被党委政府安排负责顺山村、和平村的扶贫工作,但当时的想法是安排了就执行,目标是只要完成任务。 到村后,我组织两个村的驻村工作队队员无日无夜的开展大遍访、大排查工作,工作开展过程中就遇到有无理取闹,有游手好闲,有争当贫困户的群众。通过几天的排查走访后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这份工作不是任务,而是责任、是担当。
走访朱才国户
家住顺山村的朱才国户是众多贫困户中典型的一户,上有年迈多病的父母需要赡养,下有子女读书,年国家危改项目修建的房子没有门窗,一片狼藉,无法入住。朱才国小学文化,没有技术,人又好吃懒做不思进取,整个家没有家的样子,老婆过不下去跑了。 要想扶起朱才国,摆在面前的两个关卡就是解决住和懒的问题。 为了改变朱才国家的住房条件,我积极协调部门帮助解决,得到了帮扶单位林业局的帮助,帮他维修房子,装修门窗,安装水管,让他和子女有一个稳定的居住环境。 住房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解决懒的问题。我经常到家中给他做工作,去杨柳煤矿给他联系工作,让他到煤矿就业。
组织群众在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产业基地务工
刚开始工作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把打工放在心上,但经过多次沟通后,朱才国逐步有了上进心,现在在煤矿正常上班,经济来源稳定,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娶上了新媳妇,一家人小日子越过越滋润。 为了解决群众就业难的问题,我想方设法帮助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驻村工作队员对劳动力进行送岗及推送岗位服务,推送岗位余个,解决就业余人。对在家无法外出的劳动力采取劳动力就业培训,通过培训解决让他们短期内实现再就业余人,通过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提供就业岗位余人次,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发展短平快产业,让在家无事可做的群众都有事情干。 脱贫路上没有的壮举,有的只是一个个平凡的扶贫故事。当看到贫困户脸上绽放的笑容,听着他们感恩的话语,我觉得这么多年无日无夜,无周末无节假日的走村串寨为群众谋发展都值了。 整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泽尔
编辑胡锐编审田旻佳李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