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又称皂荚,是少有的多功能生态经济型树种,寿命可达余年,盛果期在年以上。

皂角树根系发达,喜光、耐寒、耐干旱、耐瘠薄、抗污染、抗病虫、适应性广,适用于城乡景观林、道路绿化,可做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树种,也是退耕还林和林牧结合的首选树种。

一棵小小皂角树,浑身是宝。皂角枝刺入药,果、种、叶入食,树干材质坚硬,可入材,皂角洗涤产品、药食用产品、医疗美容产品研发深加工市场前景巨大,生态和经济效益颇高。

烘干的猫场镇皂角精。吴采丽 摄

特色林业 名声大“皂”

——贵州省皂角产业发展综述

中国盛产皂角,人们喜爱皂角。宋代诗人张耒以《皂荚》诗自喻,写道:“畿县尘埃不可论,故山乔木尚能存。不缘去垢须青荚,自爱苍鳞百岁根。”

过去,受制于技术,皂角一直作为天然洗护用品和木材而存在,少有食用的记录。受采伐的影响,我国野生皂角树群体一度退化,基本没有连片的野生林。少有的皂角栽培,也处于自发状态,技术、资金、规模都跟不上。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不断提升,集百优于一身的皂角产业逐渐崭露头角,受到重视。

1年,国家林业局发文推广皂角树种,提倡各地林业部门把皂角列为重要的造林树种,把培育皂角优品、进一步开发利用皂角生态和经济功能列为林业科技重要课题。

5年,中国皂荚产业化项目推进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倡导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项目中,大力营造皂角林。

近年来,山西、河南、山东、重庆等地大力种植皂角树。到年,四省(市)皂角种植面积约18万亩,但仍没有皂角产品加工企业。产业市场空白,前景看好。

贵州多山,气候多样,也是皂角的适生区,野生皂角树普遍分布。仅织金县境内,树龄在50至年的皂角树有余株,至年的有30余株,至年的有10余株。

近年来,贵州将皂角产业作为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重要抓手,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重点面向适种山区,实现“治石”与“治穷”共赢局面。

仲夏时节,织金县马场镇皂角种植基地,皂角树挂满嫩绿的皂夹。吴采丽摄

抓种植——

石头山长出“摇钱树”

贵州曾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

生态和经济效益共举的皂角产业,正是贵州推进生态治理、发展绿色经济的优势选项。

平均海拔米的纳雍县,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区。沟壑纵横,重峦叠嶂,土地破碎,石漠化土地面积占68.8%。摆脱生态与产业发展困境,纳雍以皂角特色林业攻克一座座山头。

年,按照省林业局规划,纳雍县计划发展皂角16.8万亩,建设以“新房—骔岭”“猪场—寨乐”“玉龙坝—乐治”为核心的3个皂角优势产业示范基地,围绕冬季造林区域和示范基地,集中连片发展皂角特色产业。

黔西县金碧镇杨家店村引进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建设林木苗圃1余亩,主要培育皂角、栾树等树苗。

皂角刺(天丁)。吴采丽 摄

惠水县芦山镇建设示范基地,免费提供种苗、农资和技术服务,成功发展0亩优质皂角,每年带动0人次劳动就业。并探索出林下套种短效中药材的“皂角+”立体复合产业发展模式,提升土地价值空间,绿了荒坡、富了农民。

大方县达溪镇结合退耕还林项目实施,采取“平台公司+村社一体+党支部+农户”的组织方式,在15度以上坡耕地、石山旮旯里种植亩皂角树,让撂荒坡地“变废为宝”。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贵州皂角,走出生态特色致富路。年,全省皂角产业总面积达47万亩,加工量达1吨,产值达4亿元。

年,贵州继续结合退耕还林(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计划新造皂角20万亩,产值达到4.4亿元,新增稳定劳动就业岗位1.1万个。

黔织光明皂角米加工基地里,工人们真正将出炉的皂角精进行初步分离。吴采丽摄

抓优势——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在织金县,一直有食用皂角米的传统,脱荚、蒸煮、晾晒……传统工艺一气呵成。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织金县便开始兴起皂角米加工的手工作坊。近年来,织金县进一步将皂角纳入全县“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充分利用皂角米加工集散地品牌区位资源优势,抢抓原料市场和销售市场,“产、加、销”全产业链完善皂角产业。

经过30余年发展,织金县猫场镇成了全国皂角米加工、销售的重要集散地,年加工销售皂角精0余吨,占全国市场份额90%以上,在全国皂角产业中“一枝独秀”。

“全县从事皂角米加工企业有余家,织金皂角主要销往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并出口东南亚各国,销售产值达3亿元以上。仅猫场镇,经营销售的微型企业付出的加工费就达万元左右,受益农户达余人。”织金县林业局局长班继介绍。

近年来,人们对纯天然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倍增,多功能皂角产品大受欢迎。与此同时,国内外对皂角的精深开发还很少。皂角,成为贵州可以抢占先机的绿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产业。

年,省委提出在全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织金县把皂角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来抓。

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对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进行优化调整。皂角与竹、油茶、花椒同时被列入特色林业重点发展。其中,以毕节为主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作为全省皂角产业的主要产区。

一棵皂角树,从织金到毕节,再到全省的适生地区开始重点布局,等待“百花齐放”。

皂角加工的日化产品。方春英 摄

抓品牌——

打造贵州皂角全产业链

产业兴旺的活力,来自于产销全链的畅通。贵州围绕“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活市场、做强品牌”思路,以织金为主的皂角产业核心区狠抓品牌建设,着力增强皂角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大产销对接力度,助推皂角珍品出山、风行天下。

加大科技投入,原料保优,产品多元。织金县与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等合作建设优质品种繁育基地和国家级融合产、学、研一体化科研中心,开发皂角洗涤、药食、化工等相关附加产品,不断实现皂角产品效益最大化。

如今,以猫场镇为中心,辐射带动织金县32个乡镇(街道)皂角产业发展,围绕皂角的一二三产业悄然形成。形成了涵盖皂角加工基地、采穗圃基地、展示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国家级融合产学研一体化科研中心和种质资源圃的皂角产业园区。

织金县猫场镇皂角产业园区。游正兰 摄

线上线下发力,畅通销售渠道,贵州皂角出山风行天下。

“之前就听说贵州的皂角米,今天品尝了,口感很不错!”在贵州特色林业(北京)招商引资暨“黔货出山·风行天下”林特产品产销对接会上,织金皂角米受到青睐。一款“雪莲子奶酥月饼”用小小皂角米大做文章,获得消费者交口称赞。

线上,跻身“黔林优选”品牌新贵序列,成功入驻“一码贵州”平台重点扶贫区域,采取“电商平台+网络直播”等销售新模式,多元优质的贵州皂角产品不断崭露头角……

下一步,贵州将进一步聚焦皂角产业全链建设,突出规划引领,合理布局皂角产业;强化农民技术培训、完善利益联结,以产富民;健全产销体系,做大做强产业品牌,促进全省皂角产业实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不断擦亮贵州皂角大品牌。

织金“三宝”:雪燕、桃胶和皂角米。吴采丽 摄

织金:接二连三“皂”新机

乌蒙山区,地处乌江上游支流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处三角地带的织金县,荒山石旮旯里皂角树林立成群。

在全国最大的皂加工集散中心——织金县猫场镇,谢伟的黔织明光皂角米加工厂里,每天都有20名以上的固定工人熟练地按等级分拣皂角米。在这里,每天有不少于1.5吨的皂角米需要加工。

北上“黔货出山”林特产品对接会,南下粤港澳大湾区客户家中;线上跻身“黔林优选”品牌新贵,线下借助东西部协作契机闯入东部消费市场……近年来,织金皂角,从资源到产业实现完美蝶变,名声大噪。

织金县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过去,石漠化严重、土地破碎、农民广种薄收。年,石漠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0%。

化起镇在石漠化严重的山坡石缝里种植皂角,平地的皂角林下套种南瓜、辣椒,实现生态治理经济效益双赢。吴采丽 摄

如何找准优势,突破发展重围?

织金县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破”“立”结合,依托传统皂角加工集散地优势,坚守生态红线,坚持“治石”与“治穷”共举,走绿色发展之路。

“一株皂角树,全身都是宝,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经过30多年发展,织金县成了全国重要的皂角米加工集散地,拥有发展皂角产业的先天优势。抢抓原料市场和销售市场,健全产业链是织金县的机遇。”织金县林业局局长班继介绍。

变资源为产业,织金县将皂角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全力推进,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推进皂角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商品化”,通过栽管并重、产销并举,构建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产业体系。

高位推动,省级出台《贵州省特色林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年)》,制定皂角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织金县出台了《织金县皂角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织金县-年皂角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方案,为全县皂角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织金县成立皂角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强化林业系统技术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全力助推皂角产业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

织金县猫场镇高克村皂角品种选育对比试验基地。吴采丽 摄

同时,整合“官方”林农技术部门和“民间”企业技术力量,组成专业技术指导组,深入全县开展种植管护技术培训和指导。

聚焦皂角米加工,将过去小、散、乱的小作坊,升级为“政府+企业+院所+市场+农户”产业联合体。通过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产销行为,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利益联结,实现皂角产业提质增效。

围绕皂角加工基地、皂角产业园区、皂角苗圃基地、大苗种植示范区建设、“皂角+”产业集群等,推动皂角全产业链发展,规划形成年总产值亿元以上的优势产业,带动全县皂角产业从业人员达25万人以上,解决贫困户7.5万人以上就业,实现脱贫致富。

目前,织金县皂角种植基地已覆盖全县32个乡镇(街道)。预计到年末,种植规模达50万亩。

从低效到高质,从粗放到精管,从分散到聚合,从“山中土货”到时尚产品,从“提篮小卖”到国际市场……织金县皂角产业实现产、供、销生态链完整畅通,小小皂角接二连三持续引发产业裂变。

如今,织金县猫场镇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皂角精加工、销售集散地,年加工销售皂角精0余吨,占全国市场份额90%以上。产品主要销往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并出口东南亚各国,销售产值达3亿元以上,年支付劳务工资万元左右。

皂荚

纳雍:由黑转绿“皂”新路

冬日的纳雍,山风清凉。漫山的皂角树悄悄积蓄着大地的能量,等待来年暖春的绿色绽放。

过去,人们常言:纳威赫,去不得。千山万壑、山寒水瘦的纳雍,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以煤电为主的“黑色经济”,一度是纳雍的支柱产业。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恶化问题亟待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循环亟待破题。

随着毕节试验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深入推进,纳雍县开始了工业反哺农业,让高寒山区农林产业走出困境,回归“绿色经济”探索。茶叶、经果林、牧草……在25度以上的坡耕地植树种草,大兴林业,让大山恢复本来面貌。

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纳雍县因地制宜,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将皂角特色林业作为重点产业推进,开展林业产业“精准打法”,续写由“黑”转“绿”的生态经济新篇章。

雪莲子(皂角精)

3月17日,纳雍县成立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双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由县长任班长,统筹协调全县皂角基地建设,负责项目申报、资金保障、技术指导等工作。

“今年,纳雍县规划发展特色优势皂角产业面积16.8万亩。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县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生产,但仍受到一定影响,种植进度和管护工作有部分推迟。现阶段,进入冬季造林黄金时期,我们正积极筹备苗木、农资,组织企业和合作社各个相关单位投入皂角种植、补植任务建设。”纳雍县林业局副局长谢木昌介绍。

纳雍县阳长镇万亩皂角种植示范基地上,生态护林员尚光秀正和贵州茂润恒农业综合有限公司负责人卢奎一起查看皂角树苗生长情况。

开荒开到山尖尖,种地种到天边边。刨了一辈子地,尚光秀过去常常勒着裤带挨饿。如今,村里种起了皂角,尚光秀当起了护林员,通过流转土地、基地务工、管护管理等方式脱了贫,手里也有了稳定收入,“靠山吃山,这年景好了!”

阳长镇位于纳雍县西南部,阳长大河穿流而过,国道G过境,水陆交通便利,是纳雍通向六盘水的必经之地。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带动了当地煤电工业经济的发展。

同时,阳长镇适宜皂角生长,许多村落都有上百年的野生皂角树。如今,阳长镇将目光聚焦特色林业产业生态经济,成为纳雍县皂角产业建设“排头兵”。

“冬季寒冷缺水,近期雨雪天气来临,作为皂角树种植管理主体,我们必须及时查看、记录树苗的生长和损失情况,及时补种补植。”卢奎说,保障皂角树苗种植规范和存活率,是他们的主要工作。

“在种植管护方面,我们通过‘专业造林民营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承包的方式,分区、分量、分任务给各大种植管理主体,并由林科所的专家统一做规范技术指导和培训,种植后分三年验收成果,以保证皂角高效存活率和优良长势。”谢木昌说。

为加快皂角产业发展,纳雍县一方面紧抓高标准种植基地建设,一方面积极引进乔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资0万元建设产业园,进行皂角产品研发、加工及销售,打通皂角产业全链。

同时,通过“皂角+”模式,在皂角林下种植蔬菜、辣椒等吹糠见米的短效产业,实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保障群众稳定增收。

截至目前,纳雍县完成皂角种植8.3万亩,建设育苗亩,预计出圃量万株;建设以“新房—骔岭”“猪场—寨乐”“玉龙坝—乐治”为核心的3个皂角优势产业示范基地,围绕冬季造林区域和示范基地,集中连片发展皂角特色产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采丽 吴传娟

编辑 游正兰 唐怒娇

编审 方春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