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冷气袭人。近日,织金县茶店乡海马村的蜡染刺绣店,暖意浓浓。
桌子上摆放着布匹、蜡烛,几名苗家妇女做着蜡画、绣着苗绣,不时讨论几句,有说有笑。“手要稳,慢工才能出细活……”刺绣店女主人罗英不时给绣娘们提示。
罗英是海马村的媳妇,曾和村里的妇女一样,离开村子到沿海城市务工。
罗英在作蜡画
每逢节后返城,孩子们总是央求母亲不要出远门。这触发了罗英回乡创业的想法。
年,罗英回到海马村,在镇上开了家蜡染刺绣店,收购当地绣娘制作的苗族服饰进行售卖。
“村里的妇女从小就会刺绣,但利用这门手艺赚钱的始终是少数,很多人依旧选择外出务工,我想把她们留下来。”罗英心里,逐渐有了把苗绣做成产业的念头。“把绣娘们团结起来,开办合作社,大家就不用再背井离乡了。”
然而,她的想法受到了大家的质疑。“没见哪家靠刺绣过上好日子的!”
“那时候,我一家一家地去做思想工作,只要把苗绣做成产业,大家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罗英明白,转变思想,要循序渐进。
罗英展示苗绣产品
一次偶然的机会,罗英争取到唯品会在织金县投资的一个项目订单,价值40万元。苗绣产品变成40万元的收入,打消了大家的顾虑,村民逐渐加入团队。当年,罗英注册成立了织金县茶店乡绣娘蜡染刺绣专业合作社。
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以往大家刺绣都是自家使用,对工艺设计要求不高。”罗英回忆,随着订单的增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技艺传统、缺乏创新。
她没有气馁,无偿为绣娘们进行培训,带着绣娘们去广州等地学习。寒来暑往,合作社越来越红火,苗绣产品一步步走出大山。
毕节市织金县茶店乡绣娘蜡染刺绣专业合作社里,绣娘们在进行蜡染刺绣。
“只要有订单,我们就能在合作社每月挣两三千元钱。”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绣娘杨庆艳说。目前,共有名绣娘在合作社从事刺绣蜡染工作。
恰逢寒假,村里的返乡大学生罗丽也被合作社的氛围吸引过来。“我们这一代很多已经不会刺绣了,所以要跟着大人们学习,传统手艺不能丢。”
发展苗绣产业,传承民族文化。在罗英的带领下,合作社订单不断,年销售额达余万元。“我们要在设计上进一步下功夫,引进专业团队,增加时尚元素,让海马村苗绣成为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文创产品。”面对未来,罗英方向明确、信心满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翟培声
编辑王小婷何涛龙飘
编审田旻佳杨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