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吕荣,年3月,根据组织安排,作为电网人的我被派驻茶店乡龙井村第一书记,开启了我的驻村之路。
一次走访中,我遇到了一栋漂亮的别墅,我赶紧打探起来。原来这家主人王旭是养蚕大户,与朋友合伙在安龙县发展桑蚕种养殖项目,同时在织金县熊家场镇白马村也建有养蚕基地,不光自己挣了钱,还带动了附近的不少群众也跟着富起来。王旭告诉我:“养殖每亩桑树保守可产桑叶斤,每17斤桑叶可养出1斤蚕茧,因此每亩产值可达元,除去成本元,每亩可带来元收入。自己也想回家乡发展的,奈何没有牵头人。”王旭的话就这样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上。
我上网查阅了大量养蚕的相关资料及市场需求量,发现市场前景非常可观。我决定组织村支两委到白马村桑蚕基地考察,详细了解桑蚕种养殖的经济收益、养殖办法。召开了三次群众会后,我说服了习惯传统种养殖的村民们。 年9月,我们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着手发展桑蚕产业。农户以土地入股,由支部和合作社统一组织种养、企业负责购买桑树、蚕卵和销售,产生收益后按股分红,农户在基地务工挣取务工费。
在养蚕过程中,当然会常遇挫折,一开始蚕宝宝成长速度过慢,经过大家持续地观察,发现别的养蚕基地是一天喂两次桑叶,但是在我们村这招就不适用了。早上喂的桑叶,中午温度过高就会导致桑叶水分流失,蚕宝宝就不愿意吃,导致成长速度跟不上。通过不断地向专业人员取经,我尝试改变喂养方式。从一天喂两次到一天喂三次,蚕宝宝果然茁壮成长。可新的问题又来了。蚕宝宝每次结茧后,基地村民们需要将蚕茧框收回,下一次又需要再重新安装,这样耗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但是安装自动的升降框架,造价又十分高。经过基地村民们集思广益,我们用绳子做了一个手工升降的框架。用这种方式,一个人就能完成所有框架的安装,经济实惠又方便。
年8月初,第一批蚕出产余公斤蚕茧,按每公斤38元销往广西,龙井村种桑养蚕挣到了第一桶金。年实现产值35万元。随着项目的推进,项目利益联结农户扩展到户,覆盖贫困户86户人,贫困户%入股合作社,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桑蚕项目获益。
技术的成熟加上利润可观,我开始鼓励基地上务工的村民自己养蚕。今年3月,李艳在我的帮助下,成功开始养蚕。看着他们“破茧成碟”,摘下“贫困帽”,我感到非常欣慰,也许多年后,我会淡忘很多经历,但我永远忘不贫困户拿到分红那一刻“咯吱咯吱”的笑声,永远忘不了那一句“吕书记”。
陈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泽尔
编辑徐然
编审田旻佳施昱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845.html